节点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就是要把新课标的理念融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也获得美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美术 新课标 课堂教学
美术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生获得美育的实践载体。可以说,美术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了积极作用,可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大多喜欢美术,但不太喜欢却不喜欢上美术课,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美术教育过多地强调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且教学方式单一,往往是教师先示范作画,讲演作画步骤,然后是学生机械模仿,最后学生画出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些训练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不难理解学生喜欢却不想上的重要原因了。而在新课标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倡导方式多样化,还注重兴趣激发,想象培养和师生间的多向互动。下面,我以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兴趣激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美术学习好是如此,小学生虽有喜欢的潜在基础,但由于受到较前的学习影响,兴趣在逐渐降低。因此,提高他们美术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了。其实践方法很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故事,寓游戏等都是可行之策。但常用的还是创设情境来激趣,因为情境具有激趣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松树的画法时,我们可以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来让学生对松树进行欣赏。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以情导人,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强化创新,注重学生想象培养
想象和创新都是对头脑已有表象的加工或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就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人的发展。我们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创新现象若隐若现。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标新立异,甚至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倡导合作,促进多向互动对话
教学就是师生的互动对话,当然也是生生间的互动对话,整个课堂实际上就是多向互动。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我们发现,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所以,我们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搭建合作平台,让他们在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向互动。例如,我们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美术作为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其以后奠基也是应尽之责。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其理念融于日常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与教,加强学生主体兴趣培养,使之在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也获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搭建[J].时代教育,2015年。
[2]马淑娟,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1年。
[3]苏惠彬,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学园,2014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 新课标 课堂教学
美术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生获得美育的实践载体。可以说,美术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了积极作用,可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大多喜欢美术,但不太喜欢却不喜欢上美术课,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美术教育过多地强调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且教学方式单一,往往是教师先示范作画,讲演作画步骤,然后是学生机械模仿,最后学生画出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些训练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不难理解学生喜欢却不想上的重要原因了。而在新课标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倡导方式多样化,还注重兴趣激发,想象培养和师生间的多向互动。下面,我以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注重学生兴趣激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美术学习好是如此,小学生虽有喜欢的潜在基础,但由于受到较前的学习影响,兴趣在逐渐降低。因此,提高他们美术学习兴趣也就成为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了。其实践方法很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故事,寓游戏等都是可行之策。但常用的还是创设情境来激趣,因为情境具有激趣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学松树的画法时,我们可以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来让学生对松树进行欣赏。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以情导人,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强化创新,注重学生想象培养
想象和创新都是对头脑已有表象的加工或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就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就没有人的发展。我们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创新现象若隐若现。因此,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标新立异,甚至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倡导合作,促进多向互动对话
教学就是师生的互动对话,当然也是生生间的互动对话,整个课堂实际上就是多向互动。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我们发现,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所以,我们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搭建合作平台,让他们在合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向互动。例如,我们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美术作为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其以后奠基也是应尽之责。
总之,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其理念融于日常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与教,加强学生主体兴趣培养,使之在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也获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搭建[J].时代教育,2015年。
[2]马淑娟,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1年。
[3]苏惠彬,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学园,2014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5:55:30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