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实现更好的育人目标,我们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观念、方式、模式和目标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充分角色作用,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四个转变”
犹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此句来形容新课改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毫不为过。的确,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已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这些都对我们下步推进新课改指明了更有效的抓手和策略。初中语文就在这种背景下也从传统高耗低效中找到突围方法,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再为“教以应试”、“学以求分”的功利上打转。但从我们现行课堂来看,很多教师似乎还需要实现自我跨越,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新课改”,特别是“四个转变”,才能把语文教学向着高效课堂建设的轨道上走。下面,我结合实践和思考,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观念上的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教师为什么而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应试教育”强调学生解题技能的培养,教育学生是如何得高分的教育。而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因此,现行的语文教学,我们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首先就应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由传统培养得分机器人的教书匠转变为强调“三维目标”的教育家,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做到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钻研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掌握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二、方式上的转变:由授人鱼转变为授人渔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这是他们学法有依的前提。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们应由传统注重教学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等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支解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成长。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大转变。
三、模式上的转变:由教授型转变为启发型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现行学生,很多没有质疑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而我们知道,在传统模式中,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扶着走”。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容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建构知识,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成为学生思维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四、目标上的转变:由模仿型转变为创造型
传统语文教育,主要目标是“应试”,是获得高分。而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更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培养,强调语文育人,而“应试”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目标,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由记忆型、模仿型转变为创造型,发挥语文学习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授之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比传统语文教学更灵活,更生动,追求的是更多的语文教学应有目标。为此,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引领者。必须开展大量语言实践活动,这是讲授甚至精讲所替代不了的,我们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好语文方面的“务”。
参考文献:
[1]付登秀,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育[J].科教文汇,2010年。
[2]吴喜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转变[J].文理导航,2010年。
[3]熊昌蓉,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6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四个转变”
犹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此句来形容新课改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毫不为过。的确,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已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这些都对我们下步推进新课改指明了更有效的抓手和策略。初中语文就在这种背景下也从传统高耗低效中找到突围方法,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再为“教以应试”、“学以求分”的功利上打转。但从我们现行课堂来看,很多教师似乎还需要实现自我跨越,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新课改”,特别是“四个转变”,才能把语文教学向着高效课堂建设的轨道上走。下面,我结合实践和思考,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观念上的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教师为什么而教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应试教育”强调学生解题技能的培养,教育学生是如何得高分的教育。而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情感,发展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因此,现行的语文教学,我们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首先就应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由传统培养得分机器人的教书匠转变为强调“三维目标”的教育家,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做到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钻研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掌握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二、方式上的转变:由授人鱼转变为授人渔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这是他们学法有依的前提。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因此,我们应由传统注重教学教知识转变为教方法。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等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支解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成长。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大转变。
三、模式上的转变:由教授型转变为启发型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我们现行学生,很多没有质疑思考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而我们知道,在传统模式中,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扶着走”。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容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建构知识,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堂应成为学生思维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四、目标上的转变:由模仿型转变为创造型
传统语文教育,主要目标是“应试”,是获得高分。而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更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培养,强调语文育人,而“应试”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目标,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由记忆型、模仿型转变为创造型,发挥语文学习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授之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比传统语文教学更灵活,更生动,追求的是更多的语文教学应有目标。为此,作为新课改实践的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引领者。必须开展大量语言实践活动,这是讲授甚至精讲所替代不了的,我们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好语文方面的“务”。
参考文献:
[1]付登秀,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育[J].科教文汇,2010年。
[2]吴喜文,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转变[J].文理导航,2010年。
[3]熊昌蓉,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5:49:00
- 【点击频次】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