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之我见

 

【作者】  王玉玲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农业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分析指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加快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以为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 节水灌溉 增大投入 强农政策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各类产品中只有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才能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替代农业以非农方式生产食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 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1.1 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1.2 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供产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2 大力发展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水是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这些地区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部门到农户都将节水视为自觉行动。临沂市针对当地水资源匮缺、灌溉用水浪费的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广泛运用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和水管理等节水技术、节水措施,在研究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抗旱节水作物为主导,对各单项节水技术进行了有机地链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以节水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基础。 
  3 增大农业投入,充分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分析影响农业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确立的一个出发点是,这些因素是随农业发展渐次出现的。土地和劳动是最早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而资本则是适应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因素。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简单的过程是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当然,这种结合离不开一定工具的运用。而在较早的农业生产中,非常简单的工具尽管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但是,这种工具的较少变化使得投资具有的增长意义并不明显。当农业生产突破一定的界限,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工具越来越复杂,人工控制的农业生产条件,如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资本作为农业增长的因素相应地变得越来越重要。  
  4 发挥好强农富农的政策。从实践上来看,改革开放的前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农业总产值却有大幅度的提高(见表1)。这意味着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这个阶段的中国农业增长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国改革前后农业生产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从集体制转变为以单个家庭为基础的农作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基本取得共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前后农业增长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也是改革前后农业增长变化不可忽视的原因,即农产品价格制度的改革。1979年以前,生产队按照两种价格出售粮食,一种是定购价,另一种是超购价。定购价适于为完成定购义务而出售的作物,超购价用于定购义务以外出售的作物。1979年起,稻谷、油料作物、棉花、食糖和猪肉的定购价格提高了17.1%。此外,对谷物和油料作物的超购部分还支付高于定购价30%—50%的奖励,棉花超购部分支付30%的额外津贴,国家牌价的加权平均值提高了22.1%。与国营牌价的提高相对应的,猪肉、鸡蛋和鱼的零售价格也提高了1/3。① 
  这种改革尽管没有触动由国家定价的价格制度,但在国家控制价格的范围内所做的价格调整也起到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农村改革后的农业迅速增长,是上述两个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问题,相对于集体制下农民的被动地位,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而相应的农产品价格调整及提高,使农民不仅生产出更多农产品,而且获得更大的利益。证明这个时期的中国农业增长对经济制度变迁的依赖。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缺乏重要的土地制度变迁,农产品价格制度改革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又使得农民提高收入的速度降了下来。再考虑到这个阶段的农业基本要素投入没有大的变化这个事实,那么农村经济制度在这个阶段的新的变化,同样可以作为解释政策是农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新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0(6):42-44.
  2梁庆彪.浅谈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7):42-43. 
  3孟令杰,2000:《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4王红林、张林秀,200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公共投资作用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0期。
  • 【发布时间】2017/6/26 15:48:36
  • 【点击频次】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