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策略探寻

 

【作者】 周 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天宝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学生探索意识,需要我们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索意识,在鼓励质疑学习中激发学习愿望,在引导提问中培养问题意识,在引导联想想象中发展探索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索意识  培养  实践策略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不论是合作学习还是探究学习,都离不开必要的自主学习,这些方式的核心问题都是需要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的,当这种探索意识的强烈程度达到时,他们就会处于“愤悱”状态而产生“我要学”欲望,进而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自主学习者。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践行,人们的实践观点也有了很大改变,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以教师理解代替学生探索,过分追求“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等的“应试”做法逐渐转变到了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探究性地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目的,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足够时间和空间里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探索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课堂和教材的枷锁里,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探索个性受到压抑。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必然要先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我们知道,探索意识需要在探究性教学中培养,而探究性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因此,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探索教育观念,相信学生有潜在能力,对学生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教学情境,探索并建立探索性学习模式,采取“创设情境,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开展探究学习,产生出“我要探究”的探索意识。
  二、鼓励质疑学习,激发探索学习愿望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在今天,这种教诲非常值得我们应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实践中。但我们现行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这对培养他们探索意识是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通过“教有疑”策略,诱发学生主动质疑,利用好其好奇心强的特征,使之产生探索意识,产生探索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生活中常用的是:买3千克苹果、20千克大米,哪里有买a千克苹果,b千克大米呢?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数呢?”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不能立即回答,可这样说:“你敢于发表意见是非常好的,说明你肯动脑筋。”然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这样就不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当时教师马上加以指责,对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无疑是一个损失,又如,教学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减法时,一位教师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又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愿望。
  三、鼓励学生提问,培养问题探索意识
  培养问题探索意识是推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那怕某些提问是可笑的、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金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如一位教师在讲“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9.8÷2.7这样一道题,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11余数是1,还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的问题: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11,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并不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终于统一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0.1,并说明了理由:①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所以表示0.1.②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检验出余数是0.1,才是正确的。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记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探索性地解决问题,启迪探索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诱导联想想象,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因材施教原则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学针对性,必然让数学教学基于学生数学现实。这种现实性,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培养学生探索素质的必要手段。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41×42/43,学生观察许久,一时找不到简算方法,接着教师请学生先算43×42/43,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把两题联系起来思考,并展开联想,学生很快把41改写成(43—2)即41×42/43 =(43—2)×42/43 =43 ×42/43—2×42/43 =42— 84/43 ,这样就简便多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遇到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它有联系的知识,增强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探索意识的策略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讲述,但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体这个为前提。毕竟学习是他们自己个体的事。而对于探索意识的培养,我总的认为最好还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是最好的策略,即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余红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读写算,2012年。
  [2]周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J].新课程,2016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5:47:09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