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在创新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创设创新意识培养所需要的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放开想象,从而在反复实践中获得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 加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立于竞争而不败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这是多少教育仁人志士的强烈呼吁。从实践我们知道,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勇气。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担当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任。而小学这个特定阶段,我认为我们应抓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到:“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现代教学论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到安全时,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创新思维,就无须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处于戒备状态,从而肆意地闪现自己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和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乐其学”。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决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在自我否定中自省。当学生有错时,不能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植,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欲望。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源自问题的引发,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新思维的开始,只要学生有疑,就会获得应有发展,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表达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文中多处出现省略号,细数有13处,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把省略号去掉好不好?通过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去质疑思考,产生质疑意识,从而推动自我去寻找灵感。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意识
求异是标新的前提,没有求异之追求,便不会有与众不同的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我们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迷信旧理论观念,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要求,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时间,打破习惯的直觉思维模式,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拓展和延伸,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只要合乎要求,不求统一,允许有异样的声音。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四、引导放开想象,拓展创新意识
想象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已有表象的加工重组。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与培养创造力的过程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就不能离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另选他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总之,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元素,通过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跟喜,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
[2]解文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09年。
[3]董玉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意识 培养 加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个人立于竞争而不败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从小抓起,这是多少教育仁人志士的强烈呼吁。从实践我们知道,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勇气。而小学语文作为奠基教育平台,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担当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任。而小学这个特定阶段,我认为我们应抓好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到:“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现代教学论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到安全时,就不会害怕表现他的创新思维,就无须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处于戒备状态,从而肆意地闪现自己思维的火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创设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选择和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等情况,拉近师生情感距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乐其学”。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决不能断然否定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应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在自我否定中自省。当学生有错时,不能过分批评指责学生,而应给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产生的奇思妙想,用积极的态度加以扶植,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真正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勇于求知欲望。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源自问题的引发,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新思维的开始,只要学生有疑,就会获得应有发展,古人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表达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在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文中多处出现省略号,细数有13处,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把省略号去掉好不好?通过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培养学生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去质疑思考,产生质疑意识,从而推动自我去寻找灵感。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意识
求异是标新的前提,没有求异之追求,便不会有与众不同的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我们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迷信旧理论观念,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能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语文教学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要求,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时间,打破习惯的直觉思维模式,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拓展和延伸,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只要合乎要求,不求统一,允许有异样的声音。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四、引导放开想象,拓展创新意识
想象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都是基于已有表象的加工重组。培养想象力的过程,与培养创造力的过程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培养创新意识就不能离开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另选他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总之,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元素,通过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赵跟喜,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
[2]解文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09年。
[3]董玉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
- 【发布时间】2017/6/26 15:38:53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