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枯燥的数学学习需要有趣的情境相伴。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让增强教学过程趣味性,还能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而被广泛应用。这种策略是基于“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概括,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思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学习欲望。初中数学运用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兴趣驱使下自主探索。但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因而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当然,也不乏“问题”情境,我们要去除这些有问题的伪情境,就必须认真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便情境更科学,更合乎学生需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以旧引新”,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网络的建构是基于旧知的,总是在原有基础上与新知融合,内化成为一种结构,成为新的知识网络。因此,“以旧引新”,以唤醒旧知,引出新知教学,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运用这种策略创设问题,就是在呈现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在解决中发现已有知识产生了冲突,因而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要。这个过程涉及到知识迁移问题以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即“旧知”作铺垫引出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间找到可以自然过渡的桥梁,通过或做题或提问方式来唤醒学生头脑的原来库存知识信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而得新的知识或发现新的规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维在指尖上闪耀,对于初中学生仍然适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做数学就成为了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内容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从折纸操作中建构起“轴”的现实模型,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乐趣,理解起来自然快速而有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践,让学生从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到:“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达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的目的。实践表明,数学思维游戏能直接培养学生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内驱力,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操作时,我们先通过游戏方式,把学生卷入情境中,让学生乐于游戏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活跃,而且思考积极,有效果。例如,在教学“旋转”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可用一副扑克牌来创设游戏情境,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我们就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们可以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边演示边解释,学生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受了教师用数学的“旋转”的“欺骗”。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四、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与学的根本思想。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进行数学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能帮助他们发展数学反哺能力,提高服务生活的实践能力。也当然,只有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m、1.2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创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着力点,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检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良好情感与态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磊,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2012年。
[2]谢志娟,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思路分析[J].中学时代,2013年。
[3]朱黎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问题情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而被广泛应用。这种策略是基于“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概括,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诱思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学习欲望。初中数学运用这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兴趣驱使下自主探索。但因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因而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情境,当然,也不乏“问题”情境,我们要去除这些有问题的伪情境,就必须认真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便情境更科学,更合乎学生需求,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以旧引新”,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网络的建构是基于旧知的,总是在原有基础上与新知融合,内化成为一种结构,成为新的知识网络。因此,“以旧引新”,以唤醒旧知,引出新知教学,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运用这种策略创设问题,就是在呈现旧知的基础上,学生在解决中发现已有知识产生了冲突,因而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要。这个过程涉及到知识迁移问题以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即“旧知”作铺垫引出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间找到可以自然过渡的桥梁,通过或做题或提问方式来唤醒学生头脑的原来库存知识信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而得新的知识或发现新的规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维在指尖上闪耀,对于初中学生仍然适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做数学就成为了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的内容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学生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从折纸操作中建构起“轴”的现实模型,体验到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乐趣,理解起来自然快速而有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践,让学生从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其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
三、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到:“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性,达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的目的。实践表明,数学思维游戏能直接培养学生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内驱力,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操作时,我们先通过游戏方式,把学生卷入情境中,让学生乐于游戏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活跃,而且思考积极,有效果。例如,在教学“旋转”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就可用一副扑克牌来创设游戏情境,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我们就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们可以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边演示边解释,学生终于知道了:原来是受了教师用数学的“旋转”的“欺骗”。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四、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教与学的根本思想。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进行数学实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感觉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又能帮助他们发展数学反哺能力,提高服务生活的实践能力。也当然,只有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m、1.2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创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着力点,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检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良好情感与态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发展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磊,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数学大世界,2012年。
[2]谢志娟,初中数学教学情景创设思路分析[J].中学时代,2013年。
[3]朱黎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 【发布时间】2017/6/24 15:52:00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