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有效的数学情境应该是这样的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情境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众多应用中,我们发现“伪情境”不少。那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应是基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合理预设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设 有效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教学策略,又称教学活动或教学事件。应用情境策略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获得高效,必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有些教师对情境认识出现偏激,课堂追求“花哨”,学生活动之后虽“娱乐四起”,但实效甚微,达不到应有效果。那怎样的情境才有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
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吸引力”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这应是教学初衷。因为情境创设目的之一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求知若渴的感觉与冲动。为达到如此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新知巧妙融入一定情境中,让情境具有趣味性,在成为知识载体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能促其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生活味”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数学的产生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问题性”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有疑”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思想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通过一个简短诙谐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学生听着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我笑着关闭录音,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学生人人举手,都要求讲,我请一位学生来讲,学生讲了一会儿停了,我问他:“怎么不讲了?”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对着全班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吗?”学生齐答:“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通过设置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总之,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要求其有效也很有讲究。但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基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合理预设,让课堂在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发展性的情境中得以升华,那这样的情境就是有效的,这样开展的数学教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金海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湖南中学物理,2009年。
[2]钱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
[3]徐万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创设 有效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实践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集趣味性、煽情性和诱思性于一体的教学策略,又称教学活动或教学事件。应用情境策略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获得高效,必须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用有效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也是新课改推进中人们的一大发现。因为它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新授知识以更合理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促其质疑问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近年来,有些教师对情境认识出现偏激,课堂追求“花哨”,学生活动之后虽“娱乐四起”,但实效甚微,达不到应有效果。那怎样的情境才有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
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吸引力”
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这应是教学初衷。因为情境创设目的之一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有求知若渴的感觉与冲动。为达到如此目的,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新知巧妙融入一定情境中,让情境具有趣味性,在成为知识载体的同时,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启发性,能促其学生思考。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注意力引向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生活味”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数学的产生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途径。新课标也要求数学教学回归本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做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必须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回归到学生生活经验中,使学生在“似曾相识”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比如:五角星、方桌等物体上的角。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具有“问题性”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有疑”理念的重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和谐”,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在他们思想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我通过一个简短诙谐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听一段配乐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学生听着故事,不由自主地笑了,我笑着关闭录音,说:“哪位同学能接着往下讲?”全班学生人人举手,都要求讲,我请一位学生来讲,学生讲了一会儿停了,我问他:“怎么不讲了?”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我对着全班学生说:“这个故事讲不完吗?”学生齐答:“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故事总是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说得好!在数学王国里,就有一种小数,小数部分的数字也会像这个故事里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同学们想认识它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循环小数”。通过设置情境,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初步感知了“无限”、“不断”、“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总之,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要求其有效也很有讲究。但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基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合理预设,让课堂在趣味性、生活性、问题性、发展性的情境中得以升华,那这样的情境就是有效的,这样开展的数学教学也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金海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湖南中学物理,2009年。
[2]钱海,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
[3]徐万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考[J].学苑教育,2011年。
- 【发布时间】2017/6/24 15:50:55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