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要花最少的投入收到最大化效果,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优化发展,能快速达成新课标要求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呼声就愈加强烈。但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绑架的现行教育,还只是在亦步亦趋的缓慢发展着,个别教师甚至在教学理念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在教学行为上还是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课堂仍然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的“性价比”。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正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有限教学时间里,我们要创新举措,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法,促使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快速、科学、愉悦地达到“三维目标”之育人要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作为践行者,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角色意识,自觉把教的研究转到学为中心上来,探寻到致力于学生的学的教学策略中去,为学服务。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教为主体,学生处于“被灌”地位,接受学习多,导致高投入少收获。在践行新主体理念的当下,我们应在扬弃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大胆革新,变主体为主导,还学生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体,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愉悦解决,获得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出发,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创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能积极主动参与,建构知识,内化语文能力。
二、创新导入策略,加强开课氛围营造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开课”应具有先声夺人、顺风拉帆的作用。大凡优秀教师上课,无不注重开课导入设计,他们总是力图使开课环节达到这种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的开课导语,通过激趣、煽情的导入语言和导入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愉悦的、情感浓郁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之处于“愤悱”状态,为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奠定人脉支撑。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利用课件炫丽的光效、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被美丽与富饶惊讶与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刚进课堂就入迷”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兴趣受激发,渐高涨。
三、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因为教是为不教,达到自能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可想,如果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总是需要教师引导,不能自主学习,全靠教师“灌喂”,那是不是太累而没有效果呢。所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怎么学,要做些什么,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方能“脱手”、“断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例如《秋天的雨》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由于课文有两段结构相同,前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后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教学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前一段做引领,后一段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自学:先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四、优化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激励评价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相伴而行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对教学起着维和调剂作用。运用好的教学评价,特别是激励赏识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发挥作用有着重要意义。而传统评价,主要是为“学以求分”服务的,只有优生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而我们知道,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的获得最优化发展,而不仅是优生。因此,我们需要优化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把中后等学生的闪光点也列为评价之中,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成功。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评价方式,既可用廉价的口头评价,也可是物质性的,但无论哪种方式,要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只让优生独得,要注重发展性,让更多学生受到表扬惠及,让更多学生受到赏识愉悦。现在虽然提倡激励式评价,但我们也不能忘了批评这种评价,不过我的观点是批评要委婉幽默,既要达到批评目的,又能调和课堂气氛,不伤学生自尊。如在教学《我爱你,中国汉字》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在炎热的操场上上了体育课回来,精神总是不振作,注意不集中,于是我就说:“请大家看着老师的脸,这张脸虽然谈不上漂亮,但绝对属于耐看型。所谓耐看型,就是越看越好看的那种。”学生哄然大笑,在笑声中调整了状态,自觉进入到了上课中。”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一定要采取创新教学策略,做到多措并举。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方法总会越来越多、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河珍,浅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年。
[2]高淑贤,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3]王玉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呼声就愈加强烈。但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绑架的现行教育,还只是在亦步亦趋的缓慢发展着,个别教师甚至在教学理念都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在教学行为上还是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课堂仍然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的“性价比”。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正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有限教学时间里,我们要创新举措,以最优化的教学手法,促使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快速、科学、愉悦地达到“三维目标”之育人要求。下面,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作为践行者,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角色意识,自觉把教的研究转到学为中心上来,探寻到致力于学生的学的教学策略中去,为学服务。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教为主体,学生处于“被灌”地位,接受学习多,导致高投入少收获。在践行新主体理念的当下,我们应在扬弃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大胆革新,变主体为主导,还学生为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体,知识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愉悦解决,获得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从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出发,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创造出一种能使学生真正处于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能积极主动参与,建构知识,内化语文能力。
二、创新导入策略,加强开课氛围营造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开课”应具有先声夺人、顺风拉帆的作用。大凡优秀教师上课,无不注重开课导入设计,他们总是力图使开课环节达到这种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的开课导语,通过激趣、煽情的导入语言和导入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愉悦的、情感浓郁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使之处于“愤悱”状态,为获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奠定人脉支撑。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导入时利用课件炫丽的光效、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在被美丽与富饶惊讶与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刚进课堂就入迷”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兴趣受激发,渐高涨。
三、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因为教是为不教,达到自能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可想,如果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总是需要教师引导,不能自主学习,全靠教师“灌喂”,那是不是太累而没有效果呢。所以,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知道语文怎么学,要做些什么,遇到困难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教师方能“脱手”、“断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例如《秋天的雨》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由于课文有两段结构相同,前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后一段写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教学时,我们就可这样设计:教学前一段做引领,后一段让学生按照教师所授方法自学:先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四、优化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激励评价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相伴而行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对教学起着维和调剂作用。运用好的教学评价,特别是激励赏识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发挥作用有着重要意义。而传统评价,主要是为“学以求分”服务的,只有优生才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而我们知道,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是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的获得最优化发展,而不仅是优生。因此,我们需要优化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把中后等学生的闪光点也列为评价之中,让他们也体验到学习成功。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评价方式,既可用廉价的口头评价,也可是物质性的,但无论哪种方式,要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只让优生独得,要注重发展性,让更多学生受到表扬惠及,让更多学生受到赏识愉悦。现在虽然提倡激励式评价,但我们也不能忘了批评这种评价,不过我的观点是批评要委婉幽默,既要达到批评目的,又能调和课堂气氛,不伤学生自尊。如在教学《我爱你,中国汉字》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在炎热的操场上上了体育课回来,精神总是不振作,注意不集中,于是我就说:“请大家看着老师的脸,这张脸虽然谈不上漂亮,但绝对属于耐看型。所谓耐看型,就是越看越好看的那种。”学生哄然大笑,在笑声中调整了状态,自觉进入到了上课中。”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我们一定要采取创新教学策略,做到多措并举。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方法总会越来越多、越完善,最终成为培养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邓河珍,浅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年。
[2]高淑贤,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3]王玉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3年。
- 【发布时间】2017/4/19 15:17:50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