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必由之路

 

【作者】 谢 涛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是解决教师苦、学生累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学生的生存质量和幸福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高中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靠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双休日的辅导,大训练量来获得高分数。这不仅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为课业而拼命,而且严重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同样,因为学生学习时间无休止的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也随之增加,造成教师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据《中国教育报》所开展的《2007年教师生存状态调查》显示:六成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工作强度大成为主要的工作压力,近八成的教师不愿再当老师。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调查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有3个是倦怠工作的。
  有效教学在全国的研究已经轰轰烈烈,也有不少成功的典例,形成许多有效教学的经验,如:河北衡水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但这些经验的移植效果并不好,因为地域、文化等差异,每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所有课堂教学本土化也是有效课堂的主要发展方向。《有效教学应立足于本土化思考》一文提出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教学的有效性应立足于本土,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当下的课堂为着眼点。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基础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二是知识技能层面,三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基础都来自于学生的接受学习,有的来自于学生的发现学习,有的来自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只有从多种因素入手,统筹兼顾,才能使课堂做到真正的科学、有效。
  传统教学观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学方式,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知识,课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然后,定期考试和测评,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者,学生是教师执行教学任务的随从者。教师似乎变成了“勤教师”,学生却变成了被动学习的懒学生。上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预习,不要求学生做深度预习,惟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预想不到的问题或搞什么“花样”。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尽显教师“风采”,虽然教学氛围非常热烈,但是导致教学效果平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问题,没有思考,只是围着教师“随声附和”,往往是无精打彩地喊着“对、是、会”。在这种“先教后学”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渐渐地变成了等待式、被动式学习,最终失去了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转变过去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如何建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实效性的课堂教学,这是我们每位新课程教师共同面对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当下新课程教师要尽快转变多年以来养成的“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及观念,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这里的“先学后导”中所指的“学”和“导”,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而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而是一种教学观重构的问题。如何构建“先学后导”教学观,是摆在一线教学工作者眼前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措施。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首先,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最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的成功只有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有效教学不失为教学成功的一大捷径。
  • 【发布时间】2017/4/19 14:54:04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