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体育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竞争和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以及社会问题给人们造成的长期心理失衡(即:心理不健康)。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有效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现在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和身体健康整体观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那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环境取得动态平衡最主要的心理保障。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正常的或超常的智力,智力落后则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2、适当的调节情绪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
3、自我评价恰当。自我评价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的一致看法,其一致的标准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4、有健康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自信、自尊,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促使集体目标实现的各种活动,勇于接受各项任务;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友好交往,关系和谐,能建立互信、互敬、互爱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克服;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或力求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基本具备以上几个方面的特质.但就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影响着中学生正常的生活。
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如自信心不足、恐惧症、抑郁症等等.国外在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时,常布置家庭辅助治疗,让患者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治疗效果。
2、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竞争和合作是交替或同时出现,表现出了竞争与合作的特点。竞争与合作对于培养中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树立团结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全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
3、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一样,依赖于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综合认识能力,因此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果,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思维反映和想象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4、协调人际关系,消除身心疲劳。只有缺乏成就欲求和对人际关系不适应,每周锻炼1至2次的中学生,其学习成就欲求更高;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问题行为更不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抑郁寡欢,孤僻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人员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僻感,培养心理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发挥体育锻炼积极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其内在的独特意义,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讲,正确的项目选择能不断发挥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游泳、溜冰、拳击、摔跤等项目的活动能帮助人们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
2、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
3、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4、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那就得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段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
总之,教育要树立和贯彻“健康是人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开展健康促进,如制定关于体育锻炼的课程表,增加初中学生体育课,动员师生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队,加强运动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等;同时,设法增加学校的运动设施,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环境支持。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有效策略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研究不多,现在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和身体健康整体观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那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环境取得动态平衡最主要的心理保障。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正常的或超常的智力,智力落后则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2、适当的调节情绪能力。主要表现在: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
3、自我评价恰当。自我评价是人对自身环境以及与周围事物的一致看法,其一致的标准为: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4、有健康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自信、自尊,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促使集体目标实现的各种活动,勇于接受各项任务;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友好交往,关系和谐,能建立互信、互敬、互爱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对于自己的潜能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努力改正克服;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或力求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基本具备以上几个方面的特质.但就目前国内中学生的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影响着中学生正常的生活。
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如自信心不足、恐惧症、抑郁症等等.国外在对抑郁症进行心理治疗时,常布置家庭辅助治疗,让患者多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因为,参加体育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治疗效果。
2、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在体育活动中,竞争和合作是交替或同时出现,表现出了竞争与合作的特点。竞争与合作对于培养中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树立团结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全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
3、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一样,依赖于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综合认识能力,因此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果,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思维反映和想象能力,从而为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4、协调人际关系,消除身心疲劳。只有缺乏成就欲求和对人际关系不适应,每周锻炼1至2次的中学生,其学习成就欲求更高;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问题行为更不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抑郁寡欢,孤僻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人员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僻感,培养心理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加强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对发挥体育锻炼积极的心理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其内在的独特意义,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讲,正确的项目选择能不断发挥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
1、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这些集体项目的锻炼,可以帮助其慢慢地改变孤僻性格,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并热爱集体;游泳、溜冰、拳击、摔跤等项目的活动能帮助人们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
2、对于不够果敢,处事犹豫不决的同学,要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任何犹豫都将延误良机,长期锻炼能帮助你增强果断的个性特征。
3、对于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同学,那就应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游泳和骑自行车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这一类体育活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以改善。
4、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那就得事先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坚持锻炼一段时期,信心自然能逐步得到增强。
5、对于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过度紧张而导致失常的人,就应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因为赛场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场合中接受考验,遇事就不会过分紧张,更不会惊慌失措,从而给学习带来益处。
总之,教育要树立和贯彻“健康是人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开展健康促进,如制定关于体育锻炼的课程表,增加初中学生体育课,动员师生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运动队,加强运动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等;同时,设法增加学校的运动设施,为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环境支持。
- 【发布时间】2017/4/19 14:50:58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