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化学课堂交流实效性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它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对话的渠道。在课堂教学的交流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交流与表面的交流这样两种形式。
两者的存在,使课堂的学生活动实效性完全不同。这两种交流的形式,追求真实,是今天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交流的正常发展是我们本研究的实质。从学生活动中的交流达到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完成课例研究的突破。
关键词:活动 交流 实效性
一、课堂交流实效性的体现
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选择的实验、学生与学案等都可以称为交流行为,可以说,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没有了教学活动的桥梁。
交流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交流的有语言的,有肢体的。在课堂上交流机会均等。这样平等的交流使得课堂呈现着活跃向上的学习环境,这样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得课堂达到的是学生愉快的学习了知识,讨论探究了问题,教师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使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二、课堂教学实效性交流方式遵循的内容
1、课堂交流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下进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做到相互尊重。是有效交流的保证。由于教师权威因素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劣势地位,相互尊重,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尊重学生表现在①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不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②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③三要尊重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提出的“怪问题、新问题”。妥善处理和指导。
2、课堂上的平等对话是交流实效性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这是课堂实效性的重要的环境。
3、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交往必要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相互理解,还离不开彼此评判,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理解,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他人的思想通过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
三、多种方式的交流,以达到实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的理解,包括对人际关系、对知识、思想、方法等意义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形态,课堂教学要注重交流实效。课堂教学交流实效性的提高可以着重
1、丰富课堂教学交流的类型。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上课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交流互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合作竞赛、合作探究,实用探究,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执教或是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流的多维性。
2、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流围绕实际内容展开。 如课例研究中,我们把讨论放在如何运用实验测定结构筑典型的官能团?这样的官能团有什么样的特征?(有较大挑战性、个人努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文探究内容,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课堂交流的时间应该充足(适度的延伸,但不是无限制,因为我们毕竟是课堂教学,探究的内容如果过于需要时间,就应该考虑与活动课的衔接和组合),教师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课例研究的第一节课的修改就考虑了这样的问题)教师指导点拨的质量提高。每一次学生交往互动的时间要合理(这是我们第二次课后的调整原则太长和太短的学生活动时间,都造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降低)。在课堂上除了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外,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交流,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不能够达到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的反映。所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讨论和交流。
四、课例中交流实效性还注意的问题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吸收信息,头脑出现说什么?问什么?应用什么知识可以解释?什么是有用的信息。使学生带着问题看、听、想、解决问题,对同伴的发言做出迅速的反映,判断正确与错误,判断不完全性和可能性。(课例研究中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的统计和观察,我们发现存在着问题)
2.互补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懂得在与同伴互动学习,发言是应尽的责任。主要的目的是合作,是共同提高。因此,讨论中不能满足于发言,而应追求互补,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设计,从中吸取友谊的信息,给同伴以诚恳支持、热情的帮助和鼓励。
3、积极参与,完成每个人的责任的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明确参与探究、交流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学习中应该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对合作者的负责。
通过课堂实例的研究,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有效活动,课堂交流方面有了点滴的体会和感受。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交流不能是表面的形式,而应是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相互配合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实效方式,而教师的教学的设计,实际是促进学生交流实效的关键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方式的同时使用,使我们的和谐课堂更生动,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课程标准》,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行动研究——课例研究》,2007年,华东师大出版社.
两者的存在,使课堂的学生活动实效性完全不同。这两种交流的形式,追求真实,是今天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交流的正常发展是我们本研究的实质。从学生活动中的交流达到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完成课例研究的突破。
关键词:活动 交流 实效性
一、课堂交流实效性的体现
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选择的实验、学生与学案等都可以称为交流行为,可以说,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没有了教学活动的桥梁。
交流是一种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过程,交流的有语言的,有肢体的。在课堂上交流机会均等。这样平等的交流使得课堂呈现着活跃向上的学习环境,这样平等的对话交流使得课堂达到的是学生愉快的学习了知识,讨论探究了问题,教师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使教学的实效性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二、课堂教学实效性交流方式遵循的内容
1、课堂交流是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下进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做到相互尊重。是有效交流的保证。由于教师权威因素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劣势地位,相互尊重,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尊重学生表现在①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不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方式,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②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③三要尊重学生的想象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上提出的“怪问题、新问题”。妥善处理和指导。
2、课堂上的平等对话是交流实效性的环境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更重要的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这是课堂实效性的重要的环境。
3、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交往必要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往中达成相互理解,还离不开彼此评判,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理解,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他人的思想通过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
三、多种方式的交流,以达到实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的理解,包括对人际关系、对知识、思想、方法等意义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形态,课堂教学要注重交流实效。课堂教学交流实效性的提高可以着重
1、丰富课堂教学交流的类型。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上课制难以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交流互助、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合作竞赛、合作探究,实用探究,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执教或是情景表演。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及学生之间交流的多维性。
2、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流围绕实际内容展开。 如课例研究中,我们把讨论放在如何运用实验测定结构筑典型的官能团?这样的官能团有什么样的特征?(有较大挑战性、个人努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文探究内容,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3、课堂交流的时间应该充足(适度的延伸,但不是无限制,因为我们毕竟是课堂教学,探究的内容如果过于需要时间,就应该考虑与活动课的衔接和组合),教师调整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课例研究的第一节课的修改就考虑了这样的问题)教师指导点拨的质量提高。每一次学生交往互动的时间要合理(这是我们第二次课后的调整原则太长和太短的学生活动时间,都造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降低)。在课堂上除了营造生动活泼、积极热烈的学习氛围外,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交流,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不能够达到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的反映。所以,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学生的探究和交流,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讨论和交流。
四、课例中交流实效性还注意的问题
1、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吸收信息,头脑出现说什么?问什么?应用什么知识可以解释?什么是有用的信息。使学生带着问题看、听、想、解决问题,对同伴的发言做出迅速的反映,判断正确与错误,判断不完全性和可能性。(课例研究中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的统计和观察,我们发现存在着问题)
2.互补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懂得在与同伴互动学习,发言是应尽的责任。主要的目的是合作,是共同提高。因此,讨论中不能满足于发言,而应追求互补,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设计,从中吸取友谊的信息,给同伴以诚恳支持、热情的帮助和鼓励。
3、积极参与,完成每个人的责任的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明确参与探究、交流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学习中应该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对合作者的负责。
通过课堂实例的研究,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有效活动,课堂交流方面有了点滴的体会和感受。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交流不能是表面的形式,而应是作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相互配合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实效方式,而教师的教学的设计,实际是促进学生交流实效的关键和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方式的同时使用,使我们的和谐课堂更生动,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课程标准》,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行动研究——课例研究》,2007年,华东师大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7/4/19 14:43:38
- 【点击频次】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