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作者】 韩永刚

【机构】 四川省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趋于深化,以往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课堂为主、课本为主”的教学机制,代之以“以学生为主、以活动为主、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主”的“自主”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性  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宗旨。
  一、激发兴趣,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学生这一主体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时,就根本谈不上主体性的体现。只有主体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劲的求知欲望,产生一种主动地投入的积极情绪和动机。教学的成功才能成为可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赋主体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劲的自驱力,使其充满兴趣地乐学,情趣盎然地探究,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成为现实。
  (一)营造师生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中师生关系越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及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首要前提。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满腔的挚爱去弹拔学生心中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亲其师、悟其道、乐其学”。还要处处充满激励的话语,既给学生创造读、说、问的机会,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二)精巧设计,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精巧设计提问和教学环节,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想,激起学生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1.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每节课的开端,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以猜谜、故事引入、课题质疑,电教手段的利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如《美丽的公鸡》的教学,开始就用“头戴红帽子、身穿红袍子,走路摆架子、唱歌伸脖子”这则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起动起来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适时利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驱力。如《荷花》的教学,教师一开始就一边用电脑展示出洁丽高雅的满池荷花,一边配乐解说,学生马上被这满池的千姿百态且娇艳无比的荷花所吸引,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2.教学中灵活激趣。
  学习兴趣一时的激发,不能保证整节课都能情趣盎然地学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趣,以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并通过精巧的设疑,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持续学习热情和兴趣,更高效地接受知识。
  (1)以情激情,激发志趣。
  学生的“志趣”是促使学习知 2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充满情感的语态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向和意志,要以课文中的情去感染学生之情。只有以师之情,以文之情去感染学生之情,激生之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中,产生共鸣,沉浸在课文所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趣。
  (2)以“动”激趣,即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较好动,教师在教学中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真正被激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如《绝句》的教学,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了解到描写的景物美,领略到颜色美,体会到诗境美。
  (3)巧妙设疑,引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课文时,揭示课题后,可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赋主体以强劲的自驱力,并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喜好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成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会成为现实。
  • 【发布时间】2017/4/17 14:15:04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