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考小说阅读中的主题类探究

 

【作者】 胡 涛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一、题型透析
  从2007年开始“新课标”和“考试大纲”增加了“探究”能力层级。“探究”,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在能力的金字塔结构中,它是一种创新思维为核心的高层次能力,而且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专项要求。
  “文学文本类”探究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换言之,对文本各个层面内容的考查,对文本表达技巧的辨析,对深层意蕴个性解读,对文本精神情感的体味都将是这类题考查的主要内容,而“发掘”与“阐释”、“体验”与“个性”、“评点”与“赏析”,也将成为“探究”类试题的“主力阵营”。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但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探究题涉及内容广泛,本章仅就其中的文本内容赏析类题目作一解析,以期窥斑见豹。
  二、典题模式
  1、(2016年江苏卷)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情节探究)
  2、(2016年山东卷)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人物心理探究)
  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4)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情感赏析)
  4、(2016年新课标Ⅱ卷)11.(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标题赏析)
  三、攻坚阅读
  主刀
  奚同发
  因为刘晓波的孩子明天要手术,黄大夫主刀,这次约见,刘妻颇费周折。黄大夫虽身居省会,却名闻全国,外省患者来就医,仅挂他的号,便成为一种增值品。
  在晓波夫妇对面一落座,黄大夫便声明,自己只喝茶,其他什么他们看着点,反正他不会动一下。大概他是常客,说话间,服务员已熟络地上了一杯清茶。稍顷,黄大夫毫无寒暄进入主题,简明扼要讲解了这种病的来龙去脉及手术方略,还一再表示,手术风险有,但与城市交通事故相比还算低的。
  以下文章段(略)
  问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以“主刀”为标题,突出了黄大夫的形象,同时也关涉作为检察官的刘晓波,他同样也是社会上违规乱纪现象的“主刀”。
  B.小说开篇介绍了黄大夫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为后文表现他高尚的医德做好了铺垫。
  C.小说“治病”“治贪”双线并行,一明一暗,始于茶馆又终于茶馆,突显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使小说内涵丰富,含蓄耐读。
  D.明知是自己的原因才使黄大夫失去了儿子,但刘晓波却仍然让黄主刀,这显然违背了生活逻辑,使得小说有虚假之嫌。
  E. 小说结尾黄大夫的道白显然是作者精心平添的一道弯,让人感到人物刻画得十分真实,也间接体现了黄大夫高尚的医德修养。
  2、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4分)
  3、小说中的刘晓波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赏析。(6分)
  四、攻坚策略
  把握考点 明晰思路
  小说赏析类探究题一般会从小说要素及主题、标题等几个方面去考查,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有充足的准备,避免出现知识漏洞。
  (一)人物赏析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思路:主人公的判断一般要取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即通过小说的主题去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者,或者是小说主题的反面揭示者,分析过程中一般还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诸如正面、侧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
  2、探究人物的塑造意图。设问:小说中除了主人公还塑造了某某人物,你认为作者的用意何在?
  思路:小说中的他人他物是无条件为主人公服务的,起着侧面烘托中心人物的作用;与中心人物不同类的,形成对比反衬,从反面突出中心人物。
  (二)情节赏析
  1、情节的合理性分析。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删去,你觉得呢?作者在这里设置某某情节,有何意图?
  思路:答题时主要考虑该情节对人物塑造、上下文衔接、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2、情节的艺术性分析。设问: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技巧?小说在情节叙述上有何特点?
  思路:(1)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插叙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深化主题。
  (6)善用伏笔,层层铺垫。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
  (7)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以上七点只是为我们赏析情节的艺术性提供思考的角度,并非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的头脑中要有这些思路,这样在答题的时候才有选择的余地,而不致于茫然无措。例如“攻坚阅读”中的第4题,斟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1)(3)(6)三个角度是比较符合这篇小说的情节特色的,然后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适当加以分析即可。
  (三)主题赏析
  探究主题的丰富意蕴或作者的情感取向。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文章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路: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一般都要以小说形象为出发点,把握各类人物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怀,同时注意角度的分散,不能只局限于一点。
  (四)题目赏析
  设问:你觉得这个题目好吗?这个题目能否用某某来替代?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思路:这类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1)赏析风格(简洁明了,含蓄隽永,直指主题);(2)特点手法(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悬念);(3)点明作用(突出人物、线索、悬念、情感出发点、主旨)。
  • 【发布时间】2017/3/27 14:47:12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