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加强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有感情 学会
朗读,作为一种发声的读书方式,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得“其义自见”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非常重视,明确指出:“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
语文姓语,乃读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的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们应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因为这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没有正确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无从谈起。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们应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应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六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关键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保障。朗读看似简单,但要读好,有感情地朗读也并非是发声,把无声文字语音化那么简单。其中,也少不了科学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因此,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还应加强方法授予,使其能掌握如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反复引导和培养。
(一)抓住标点符号的指导。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少缺少的辅助工具,其作用不仅是帮助读者分清结构,找到停顿点,更重要的是辨明语气以及表达情感的书写符号。我们知道,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二)读流利,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给人不流利,很结巴的感觉。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对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在这过程中,我们可采取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三)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 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多样朗读中提升朗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朗读也是如此,没有兴趣作支撑,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克服朗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加强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使他们产生朗读内需,进而爱上朗读,乐于朗读,挤时间进行自我朗读。实践中,除了抓住学生朗读进步进行激励点赞外,我们还应丰富朗读形式,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平台,让学生乐于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①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②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③个人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④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录音机范读。一般说来,开始新授或教学重点时用范读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帮助作用;⑤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⑥分角色朗读,要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⑦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总之,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我们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不仅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还要积极把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多样的平台训练产知兴趣,提升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J].新课程,2016年。
[2]张云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导、读、讲、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
[3]曹正丽,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中小学教育, 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有感情 学会
朗读,作为一种发声的读书方式,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得“其义自见”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非常重视,明确指出:“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小学生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在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一、读正确、读流利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
语文姓语,乃读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篇文章要想让学生读的正确、流利就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声情并茂了,因此,我们应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当作“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必须做到。因为这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没有正确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就无从谈起。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达到正确、流利,我们应严字当头,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每一节课,我都逐段逐句的过,一字也不许学生错,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不仅反复做示范,而且还领读。课堂上应尽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朗读的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语速要略慢一些,多读几遍,做到“六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关键
良好的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保障。朗读看似简单,但要读好,有感情地朗读也并非是发声,把无声文字语音化那么简单。其中,也少不了科学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因此,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们还应加强方法授予,使其能掌握如重音、速度、语调等朗读策略。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循循善诱的反复引导和培养。
(一)抓住标点符号的指导。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少缺少的辅助工具,其作用不仅是帮助读者分清结构,找到停顿点,更重要的是辨明语气以及表达情感的书写符号。我们知道,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气、语调,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二)读流利,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给人不流利,很结巴的感觉。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他们对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在这过程中,我们可采取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让学生照着教师的样子多练习,跟着老师读课文。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一个学生读,大家评议;学生比赛读;跟老师比赛读;小组内读一读,组员评议等多中灵活多变的形式以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三)把握好语调、语速的变化。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 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夕阳真美》一课是一篇优美得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再如《狼和小羊》一课中,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多样朗读中提升朗读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朗读也是如此,没有兴趣作支撑,学生也不会主动去克服朗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加强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使他们产生朗读内需,进而爱上朗读,乐于朗读,挤时间进行自我朗读。实践中,除了抓住学生朗读进步进行激励点赞外,我们还应丰富朗读形式,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平台,让学生乐于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①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②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③个人读,由教师指一名学生朗读;④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录音机范读。一般说来,开始新授或教学重点时用范读来对学生进行示范、帮助作用;⑤开火车读,可读同一课文,也可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⑥分角色朗读,要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⑦齐读,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
总之,在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我们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不仅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还要积极把之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多样的平台训练产知兴趣,提升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J].新课程,2016年。
[2]张云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导、读、讲、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
[3]曹正丽,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J].中小学教育, 2011年。
- 【发布时间】2017/3/1 11:22:29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