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
【关键词】 ;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广大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但我们发现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革的重心。作为从事多年教学思想品德的老师,本人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希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将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换句话说,老师只是一部戏的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演员角色。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经过两周的准备,各小组都完成了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时邀请同学科的其他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演示文稿的展示,学生每组派一人展示本组制作的演示文稿,边讲边展示,其他同学根据演示文稿评价标准给每组打分,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并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上课书本都不拿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了资料的搜集、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收获,主要是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实现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呢?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
三、注重案例教学,逐步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身言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理,这种单纯的说教会让学生十分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如,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关心别人其实也是关心自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性是初中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知行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老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小调查搜集资料的工作,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类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做小课题研究、当义务宣传员等作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思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结合教材、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探索前进。教师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承认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逐步改正完善,这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换句话说,老师只是一部戏的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演员角色。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笔者开展了一次探究性学习,首先提出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经过两周的准备,各小组都完成了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时邀请同学科的其他老师和全体同学一起观看演示文稿的展示,学生每组派一人展示本组制作的演示文稿,边讲边展示,其他同学根据演示文稿评价标准给每组打分,评出最佳活动小组并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就连平时上课书本都不拿的同学也积极的参与了资料的搜集、演示文稿的制作。通过这次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收获,主要是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问题,引导思考,提高能力
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与教学的这一过程相一致,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实现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呢?教学中,我注意做示范,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要求学生遵循其方法,自己找出矛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八年级上册“自尊自信”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懂得做人必须有羞耻心,能够识别什么是卑下无耻的行为,学会节制自己,拒绝卑下,维护自尊。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即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格是健康人格,什么样的人格是不健康的,健康人格为什么必须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这样示范引导,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从中学到提出问题的一点方法。总之,让学生有“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政治课,也要“思维”。没有思维,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导致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抑或死记硬背、“消化不良”。
三、注重案例教学,逐步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身言行去引导和影响学生。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理,这种单纯的说教会让学生十分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如,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关心别人其实也是关心自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注重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性是初中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知行统一,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重视实践。老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些小调查搜集资料的工作,课堂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小品表演、模拟法庭等活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实践类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做小课题研究、当义务宣传员等作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内化。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思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领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主旨,结合教材、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探索前进。教师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承认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并逐步改正完善,这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 【发布时间】2017/3/1 11:18:01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