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课堂研究式教学

 

【作者】 王 衡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全面展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所取代。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倡导研究式学习。通过生物课堂对研究式教学的理解和实施,使我们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素质教育   生物课堂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倡导研究式学习。“研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传统模式,把问题的提出、模型的构建、预期的猜想、假设的论证、结论的获得提升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把研究式学习放在突出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三维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达成。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解
   研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开始的主张。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式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随着研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研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研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研究活动来进行学习。研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研究,有生活领域的研究,有课堂上的研究活动等。课堂上研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研究引入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研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意识。
   二、明确研究式教学的对象和关键环节。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而研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研究式学习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研究式学习的开展,也会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生物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生物的所有规律、知识都是通过实验、科学研究得出,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符合生物学的规律,也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这就是肯定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目标的观念,树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地发展。
   研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在参与研究时,学生们要能描述物体和事件,能提出问题,能作出解释,能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能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们得会提出自己的假设,会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会考虑可能的各种解释,这是研究教学和传统的结论式教学模式的最主要区别。科学研究问题提出的来源可以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研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三、研究式教学特别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研究活动中,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发现学生们的问题,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同时兼顾课堂教学的进程。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学生们就自己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所记录的结果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在学生提出问题并大致分类后,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各组找出一个组内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假设和设计进行研究的方案(设计实验)或提出研究设想。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实验,请各小组汇报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和初步设想。汇报后,让研究相同内容的组交流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从外向内逐步研究,各组讨论改进实验方法和过程,然后实施自己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综合各个小组的观察、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通过研究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生物知识,还能受到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断研究、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参与决策的能力。
   四、生物课堂进行研究式教学的思考
   1.研究活动必须过程与结果并重
   研究活动中,研究过程比研究结果更重要,研究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踊跃的发现者,设计的思想者,成功的享受者。细化研究的过程,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成功的自豪。例如,很多后进生不能精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且研究出想要的结果,但是他们在研究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任何好的表现老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并且展示和鼓励,这对后进生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研究活动应经历适度的挫折与失败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学生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但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研究过程的挫折、错误、弯路乃至失败,对学生虽然有教育价值,但在多数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从而让研究在经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这样的老师学生最受学生欢迎和爱戴,让教学变成也能满足情感要求的有效平台。
   3.研究活动必须全员参与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留心学生的行为,防止部分优秀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对研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它时机给予他们适合其水平和需要的研究任务。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长进。
   总之,要提高研究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研究性学习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研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研究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寒。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培养研究能力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研究性思维,学生研究能力提高才能水到渠成。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在学习和研究中体现真理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类的首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徐学福.《研究学习的认识偏差》.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2
   [3]王平.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 2009,6.


  • 【发布时间】2017/3/1 10:56:03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