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正文】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所有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们化学老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人格魅力
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人们常说:“师高弟子强”,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来提高个人素质。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向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的语言是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求知欲望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融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化学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将师生间单调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交流过程转化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舞台的纽带。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化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潮流,联系最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开展教学,展现化学的广泛应用,同时体现化学教师关注生活、知识渊博、上课风趣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被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实验,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实践、实验中得出结论,从而获取化学知识和概念。化学实验可以直观的给学生带来感受,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青少年先是喜欢观察化学实验,继之则要求动手,因此要利用青少年爱动手的有利条件,增加他们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可以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有自己的实验箱,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允许后到实验室领取药品种类和数量,可以做习题中不清楚、难以理解的实验,或者是对分组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探究,以及对自己设计的实验等进行研究。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充当活字典,在必要时还要充当引路人,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上网查资料等途径去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是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人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难以领会。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四、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
五、利用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学生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潮湿柴草易发生自燃来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缓慢氧化是物质自燃的前提条件。自燃是缓慢氧化可能引起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产生自燃。
六、编制顺口溜,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有许多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记下来,但学生记忆起来有比较难,我就设法搜集资料,编制成顺口溜,以方便学生记忆,学生也感觉很有意思。例如我再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七个字描述了实验步骤:茶(查)、庄(装)、定(定)、点(点)、收(收)、利(离)、息(熄),在讲俯视或仰视读取量筒读数时,采用府(俯)大养(仰)小的方法,来方便学生记忆,其余元素符号、化合价等记忆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不断创新,准确把握,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及人格魅力
教师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讲课艺术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人们常说:“师高弟子强”,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不断更新知识来提高个人素质。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教学水平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取向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的语言是拨动学生心弦、激发求知欲望的手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融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化学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将师生间单调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交流过程转化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舞台的纽带。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化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潮流,联系最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开展教学,展现化学的广泛应用,同时体现化学教师关注生活、知识渊博、上课风趣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被潜移默化的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实验,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实践、实验中得出结论,从而获取化学知识和概念。化学实验可以直观的给学生带来感受,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了解物质的性质。青少年先是喜欢观察化学实验,继之则要求动手,因此要利用青少年爱动手的有利条件,增加他们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可以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有自己的实验箱,根据自己的需要,经允许后到实验室领取药品种类和数量,可以做习题中不清楚、难以理解的实验,或者是对分组实验中出现异常现象的探究,以及对自己设计的实验等进行研究。学生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充当活字典,在必要时还要充当引路人,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分析、上网查资料等途径去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是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吸引人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难以领会。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所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配以多种的人机交互手段,使认知原理中的情境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等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四、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分子》一节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回答“100”,教师却写上“50+50≠100”。学生个个都疑惑不解,接着教师让一个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然后由学生把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总体积小于100ml。此时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教师抓住机会:“为什么呢?欲知其中奥秘,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分子>”。这样的引入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分子”的兴趣。
五、利用语言启发学生思维,强化学习兴趣。
巧设学生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何使学生的兴趣保持并发展下去呢?这就要求教师用艺术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强化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缓慢氧化不同于燃烧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实际:菜刀过一段时间不用,会慢慢生锈,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抹了油的菜刀不容易生锈?菜刀在干燥的空气中还是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待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缓慢氧化发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再根据堆积的潮湿柴草易发生自燃来说明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缓慢氧化是物质自燃的前提条件。自燃是缓慢氧化可能引起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缓慢氧化都会产生自燃。
六、编制顺口溜,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有许多知识点必须要求学生记下来,但学生记忆起来有比较难,我就设法搜集资料,编制成顺口溜,以方便学生记忆,学生也感觉很有意思。例如我再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七个字描述了实验步骤:茶(查)、庄(装)、定(定)、点(点)、收(收)、利(离)、息(熄),在讲俯视或仰视读取量筒读数时,采用府(俯)大养(仰)小的方法,来方便学生记忆,其余元素符号、化合价等记忆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兴趣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学好化学。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不断创新,准确把握,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7/3/1 10:54:49
- 【点击频次】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