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课堂活了,学生乐了———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

 

【作者】 徐付娥 左 君

【机构】 湖北省宜城市环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直观的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质疑解难,而且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识字教学  加深阅读理解   激发习作潜能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表达的关键,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要形象直观,多媒体的运用必不可少。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很多象形字,如:山、石、田、火等,这些字看似简单,但对于刚进校园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将字形和表象联系起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从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课文中的字,动感的画面,使简单的笔画与生动鲜明的表象统一起来,增强学生识字的乐趣。
        对一些形近字,它们或换偏旁,或加偏旁,学生很难记住,而多媒体的运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它就有不同音,不同义的字。如:抱、跑、炮、袍,这些不同偏旁的字,配上形象的图片,学生不仅解其义,也能记其形。
        又如“休”字的理解和记忆,运用多媒体图像,先显示一棵树,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树”就是“木”,在树旁注明“木”,再将一个人的图像移到树旁边,这幅图像很形象,人靠着树就是在休息,学生对“休”字的理解和记忆就很深刻了。
        写字也一直是低年级学生的难点,学生常常在田字格中写不到位。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查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在教学写字时,老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放大田字格,让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生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的正确位置,观察动态的笔顺笔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生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各种字形的书写规律,然后临帖书写,最后通过展示台来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进一步评价,慢慢地,学生的书写效果就会有非常明显地提高。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阅读理解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丰富了语文学习资源,把教材、课堂和课外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查阅资料等学习能力。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学生读熟了课文,对课文内容只能大致了解,但怎样才能具体了解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呢?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查找小兴安岭四季美景的图片,视频等内容,然后,汇集学生的资料,做出小兴安岭四季景色变化的PPT,供学生欣赏,看到自己的资料被选用,学生是又高兴又激动,当然,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么好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枯燥又乏味。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画可以像动画片一样活动自如,使静态的语言化为动态的情境,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能更好的释疑解难,突破重难点,课堂教学效果能明显地提高。例如,教学《观潮》一课,通过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摹形,从多个角度展示潮势如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另一方面拟声,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如同山崩地裂的震撼。这样,形声交错,视听两种感官接纳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就形成了关于钱塘江大潮较为丰满的表象,学生感悟颇深。
        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也拉近了学生于文本的距离。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在课堂上,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播放夺取泸定桥的视频:桥下江水翻滚,涛声震耳欲聋;对岸火光冲天,敌人面目凶残;桥上战士英勇杀敌,冲锋陷阵。这些画面让学生激动万分,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铺路搭桥,减缓了学生思维的高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习作潜能
         教作文老师怕,写作文学生厌,这是一直以来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大概就是素材积累不够,学生思维受阻,写作内容只能闭门造车。多媒体的进入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习作更加趣味化。
        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老师选出了平时收集的学生熟悉的(下转第93页)(上接61页)家乡的美景图片,因为学生熟悉这些场景,所以他们的嘴巴就像开了闸门一样滔滔不绝,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之中,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说话,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互相补充素材,习作就顺手多了。这是老师收集的素材对学生习作的帮助,这种勤观察,多搜集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做到。语文素材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搜集他们生活中感动的人,难忘的事等等。如:在学校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做广播操,升旗仪式,开运动会等;在家里发生的事,邻里之间的事等;在电视上看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自己观察过的动植物等,可以用日记的形式或图片的形式简单地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习作作准备。老师也根据学生的搜集进行幻灯制作,在习作时,重现学生的亲身经历和难忘的场景,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一支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中的交互性。但多媒体仅仅是“手段”而已,应该从实际出发,本着实用的原则,把多媒体放在适当的位置,不能因为多媒体而降低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发挥好作用。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徐付娥,女,48岁,任教于宜城市环翠小学,长期担任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小学高级教师。第二作者: 左君;工作单位:湖北省宜城市环翠小学;学历学位:本科 、文学学士。职称: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17/3/1 10:53:46
  • 【点击频次】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