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如何培养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热情
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创新热情。例如: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 (2)5×5-1,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列出6×4的算式。我热情表扬这位同学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对此不少同学表示反对,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对此展开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分外高涨,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活跃。待到学生接近共识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全消除了心理压力,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多角度应用已学知识进行解题,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利用“好奇”树立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在黑板上写3、30、300三个数,显然这三个数所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我问“谁能想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的学生还说“不可能”。在讨论时,当一个学生提到是否能加单位名称时,大家讨论得更加激烈了。有的说,分别在这三个数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分米=30厘米=300毫米。这时为了使学生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课堂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像3、3.0、3.00这三个数大小是否相等呢?又为什么相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进行思考:3在个位上表示三个1,3.0、3.00中十分位、百分位没有数用0表示,也表示3个1,所以3=3.0=3.00。这样,学生在一个问题情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意识。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伸,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教学“学校食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25千克可以烧80天,现改进炉灶,实际每天烧煤20千克,这样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引导学生思考找窍门,想出了以下几种解答方法:25×80÷20-80、(25-20)×80÷20、80×(25÷20)-80、80×(25÷20-1)。总之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即能夯实基础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数学教学对于智力处于开发期的小学生来说,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把1.25∶2化成最简整数比。当学生按课本要求算出1.25∶2=(1.25×100)∶(2×100)=125∶200=5∶8时,我鼓励学生继续动脑筋思考,看谁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想出两种方法:①1.25∶2=(5/4×4)∶(2×4)=5∶8②1.25∶2=(1.25×8)∶(2×8)=10∶16=5∶8。就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巧设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迁移新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有目的、有梯度,有量度和有针对性的巧妙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促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感,应注意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操作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不仅发散了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组开放性的练习题:请你举出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与“2.05”大小相同的小数。看到题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思考,每个同学都举出了好多符合条件的小数。通过开放性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而且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就能卓有成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热情
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创新热情。例如: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 (2)5×5-1,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列出6×4的算式。我热情表扬这位同学敢于大胆创新的精神,对此不少同学表示反对,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对此展开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分外高涨,课堂气氛异常热烈活跃。待到学生接近共识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全消除了心理压力,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尊重,个性和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挥,创造性思维在参与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多角度应用已学知识进行解题,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利用“好奇”树立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我先在黑板上写3、30、300三个数,显然这三个数所表示的大小不一样。我问“谁能想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接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的学生还说“不可能”。在讨论时,当一个学生提到是否能加单位名称时,大家讨论得更加激烈了。有的说,分别在这三个数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分米=30厘米=300毫米。这时为了使学生在思路上有所突破,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这时课堂讨论的气氛更浓了,学生提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像3、3.0、3.00这三个数大小是否相等呢?又为什么相等?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的知识进行思考:3在个位上表示三个1,3.0、3.00中十分位、百分位没有数用0表示,也表示3个1,所以3=3.0=3.00。这样,学生在一个问题情境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求新的意识。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出发点,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用超出寻常的办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知识角度,不同的侧面要求解同一试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解题思路,深化思维活动,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题多解,是从典型的习题入手,适当变换条件和结论,对原理逐步加以引伸,发散和发展,循思设疑,让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教学“学校食堂有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25千克可以烧80天,现改进炉灶,实际每天烧煤20千克,这样比原计划可多烧多少天?”引导学生思考找窍门,想出了以下几种解答方法:25×80÷20-80、(25-20)×80÷20、80×(25÷20)-80、80×(25÷20-1)。总之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即能夯实基础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而且更能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一种独特的思路与解法固然算不上发明创造,但它确实是创新的萌芽。数学教学对于智力处于开发期的小学生来说,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时,把1.25∶2化成最简整数比。当学生按课本要求算出1.25∶2=(1.25×100)∶(2×100)=125∶200=5∶8时,我鼓励学生继续动脑筋思考,看谁能找出更简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又想出两种方法:①1.25∶2=(5/4×4)∶(2×4)=5∶8②1.25∶2=(1.25×8)∶(2×8)=10∶16=5∶8。就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巧设练习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授课的延伸和继续,是巩固迁移新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有目的、有梯度,有量度和有针对性的巧妙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促使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感,应注意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操作性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不仅发散了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后,我便设计了这样一组开放性的练习题:请你举出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请你举出与“2.05”大小相同的小数。看到题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思考,每个同学都举出了好多符合条件的小数。通过开放性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而且激发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以期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数学知识。就能卓有成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17/3/1 10:44:05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