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学科,可是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公开课,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语文课变成了偏人文性的品德课。为此,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训练语言、训练朗读、训练思维三个方面浅显的叙述了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回归本色,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回归 本色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都欣喜地看到了新课堂呈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站在教学的前沿,我隐隐地感到了一丝忧虑:学生课堂上七嘴八舌、热热闹闹,课后做起阅读题却不知所云、束手无策,写起作文更是望洋兴叹、无从下笔。作为学生母语的语文,怎会让学生如云里雾里模糊难辨?其实,只要明白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的本色,坚持语文课始终姓“语”,那么,在汹涌的课改潮流中也就能保持一份清醒,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一位博主在博客里说他在拜读杨再隋教授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后发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是的,杨教授的确用他那“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语文教学理念给了迷失在语文教学路上,不知所措的我们有一种“拨云见月”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语言、内容、朗读、情感、品悟、思维的关系。
一、训练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情况下,多数时候应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利用好文本内容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总有一些老师不能正确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有所偏颇。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陈嘉庚办学》时,教学环节清楚明了:“初读: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再读: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作为小学生,我们应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认真读文答问,紧扣“爱国”,不偏不倚。显而易见,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于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课堂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有多处精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值得探究一番的。但这位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对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有“语文的味道”呢?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进行了字词的训练。首先请学生读,对于难读的字反复纠正,比如“混乱”的“hùn”,学生很容易读成“hún”。在纠正字音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就能理解。这一问使得学生对“混乱、废墟”等词的理解一下子从图中就能领会到了。这种设计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基上,学生的语言文字真正得到了训练与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学扎实了。
二、训练朗读
语文的本色就是要读出语文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没有情感,不加思考,这样必定“走味”。要想读得有滋有味,就要潜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又在理解中读。
如上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老师将朗读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是有层次的去读。教者先引导学生用心地读课文13—23自然段,找出重点句:“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研读和体会这两句话。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在面对险境时,是那么的勇敢、镇定,从而让学生看到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儿子;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对同学多么的友爱,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父亲深深的信任。阿曼达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形象变得和他的父亲一样高大。带着这样的理解,老师让学生读出了阿曼达对同学们的鼓励,读出了阿曼达的信心,读出了阿曼达的坚定……到了课尾,还读出了孩子们的祝福,诵读了一首小诗。整节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读,使语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孩子轻松,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
而另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却并非如此。在学习描写小山村的美丽一段时,她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请一个学生读本段,读后她觉得读得不好,又请一个学生再读本段,然后全班齐读。至此这一段就学完了。整个教学,没有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没有对关键句子的感悟,学生当然也没有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怎么能读出小山村的美呢?教师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读文本,少了对文本的创作主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的理解,少了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和感悟,也少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要抓语言的品味,需要逐词逐句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中“小圆晕”这个词语。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在于老师的引导下,首先借用板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浪的样子后,然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晕”的意思之后,于老师的一番话:“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圆晕”是美丽的、生动的、有感情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融入深远意境、生动化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摒弃烦琐分析,强化熟读背诵,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让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教学通讯,2006-01(37);
[2]黄筱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本质的探求[J],新课程(中旬),2011-11(9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回归 本色
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都欣喜地看到了新课堂呈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但是,站在教学的前沿,我隐隐地感到了一丝忧虑:学生课堂上七嘴八舌、热热闹闹,课后做起阅读题却不知所云、束手无策,写起作文更是望洋兴叹、无从下笔。作为学生母语的语文,怎会让学生如云里雾里模糊难辨?其实,只要明白语文教学要坚持语文的本色,坚持语文课始终姓“语”,那么,在汹涌的课改潮流中也就能保持一份清醒,向着正确的方向行进。
一位博主在博客里说他在拜读杨再隋教授的《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后发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是的,杨教授的确用他那“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语文教学理念给了迷失在语文教学路上,不知所措的我们有一种“拨云见月”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处理语言、内容、朗读、情感、品悟、思维的关系。
一、训练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情况下,多数时候应侧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利用好文本内容这个载体,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在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总有一些老师不能正确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有所偏颇。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陈嘉庚办学》时,教学环节清楚明了:“初读: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再读: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话来赞颂他。——拓展:作为小学生,我们应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课堂上,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认真读文答问,紧扣“爱国”,不偏不倚。显而易见,本节课的设计着力于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课堂到底是语文课还是思品课?其实这篇课文有多处精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非常值得探究一番的。但这位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对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知之甚少,品味不出其中奥妙。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样的语文课堂怎会有“语文的味道”呢?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进行了字词的训练。首先请学生读,对于难读的字反复纠正,比如“混乱”的“hùn”,学生很容易读成“hún”。在纠正字音后,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结合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就能理解。这一问使得学生对“混乱、废墟”等词的理解一下子从图中就能领会到了。这种设计回归到了语文教学的根基上,学生的语言文字真正得到了训练与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也学扎实了。
二、训练朗读
语文的本色就是要读出语文的味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有的老师在“读”上大做文章,一“读”到底,没有情感,不加思考,这样必定“走味”。要想读得有滋有味,就要潜心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又在理解中读。
如上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老师将朗读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是有层次的去读。教者先引导学生用心地读课文13—23自然段,找出重点句:“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研读和体会这两句话。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在面对险境时,是那么的勇敢、镇定,从而让学生看到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儿子;从儿子说的话中,体会儿子对同学多么的友爱,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父亲深深的信任。阿曼达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形象变得和他的父亲一样高大。带着这样的理解,老师让学生读出了阿曼达对同学们的鼓励,读出了阿曼达的信心,读出了阿曼达的坚定……到了课尾,还读出了孩子们的祝福,诵读了一首小诗。整节课书声琅琅,童声悦耳,一派生动鲜活之气。读,让学生感知了词汇,领略了情境;读,使语文散发魅力,课堂灵动,孩子轻松,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味,回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上。
而另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却并非如此。在学习描写小山村的美丽一段时,她先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请一个学生读本段,读后她觉得读得不好,又请一个学生再读本段,然后全班齐读。至此这一段就学完了。整个教学,没有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没有对关键句子的感悟,学生当然也没有感受到小山村的美丽,怎么能读出小山村的美呢?教师只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地读文本,少了对文本的创作主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的理解,少了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和感悟,也少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训练思维
阅读教学要抓语言的品味,需要逐词逐句地推敲、揣摩,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继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品味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写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且能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一课中“小圆晕”这个词语。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浪。(师随手板画)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随时查字典,不要放过。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作者笔下不但燕子美,就连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在于老师的引导下,首先借用板画,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圈波浪的样子后,然后抛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了“晕”的意思之后,于老师的一番话:“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小圆晕也是美的!”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小圆晕”是美丽的、生动的、有感情的。此时,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融入深远意境、生动化的语言。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只有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摒弃烦琐分析,强化熟读背诵,抓好语言训练,重视迁移应用,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让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教学通讯,2006-01(37);
[2]黄筱红,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关于小学语文课程本质的探求[J],新课程(中旬),2011-11(94).
- 【发布时间】2017/3/1 10:39:08
- 【点击频次】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