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错”也美 ——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利用之我见

 

【作者】 廖启宏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东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认为,“错”作为数学课堂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善加利用,它就会成为一种“美”的素材。本文从“错”也美的视角探讨了数学“错”的三方面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启发学生自我反思、促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本文对于充分利用数学课堂错误资源,上好小学数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错误资源   “错”也美   自主探究   自我反思   全面考虑问题
  “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面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能够善于捕捉,灵活处理,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发掘其价值,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善加利用的一大资源。从这个角度来说,“错”也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错”也美之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要指导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实验求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然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他们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将一个底面半径为2分米、高为12厘米的圆锥形铁砣熔化后制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分米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学生在解答时出现:“①3.14×22×12÷(3.14×22);②3.14×202×12÷〔3.14×(■)2〕;③■×3.14×202×12÷(3.14×202);④■×3.14×202×12÷〔3.14×(■)2〕。”这时,我对他们的解法没有直接作出“裁决”。而是提醒学生注意计量单位是否一样,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然后接着问:“这个铁跎变成了圆柱体,形状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又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有的同学回答表面积不变,有的同学回答重量不变,也有的学生回答说是体积不变。到底哪一种回答对呢?我让学生借助橡皮泥进行动手操作:把橡皮泥捏成一个圆锥,量出它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把这个圆锥捏成不同的圆柱,量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然后分别计算出圆锥、圆柱的体积。学生在思考、操作、计算、比较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方法,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充分挖掘“错误”中的潜在的智力因素,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能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错”也美之二:启发学生自我反思
  学完百分数应用题,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商场某件商品,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与原价比较结果如何?”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老师,这题简单,先涨价10%,再降价10%正好抵消,现价与原价一样啊!”随即,一大片声音附和着:“是啊,是啊,……”很明显学生是把这道题与以前学过的“甲比乙多a元,乙就比甲少a元”混淆了。我本想立即纠正、告诉学生,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于是就对学生说:“假如现在你是商场的老板,请你把某件商品定个价,再算一算,经过这样一涨一降现价与原价一样吗!”学生一个个动起了脑筋来。不一会儿,就有个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算出来了,现价比原价低!”慢慢的学生经过计算,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起来,一会儿便形成了统一:现价比原价低了。我追问:“涨价、降价都是10%,为什么现价会比原价低呢?”有了刚才计算的例子,学生很快就找出原因:单位“1”变了……这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肯定。随后,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与原价比较结果又如何?”这一次学生有经验了,没有轻举妄动,思考了一会,有的还举例计算之后才举手,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对了,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面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当时我马上纠正、把正确的答案公布出来,这么好的教学机遇就平淡地错过了,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出这么多的思维火花。
  “错”也美之三:促使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策略性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很多时候不能以文字的方式直接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只能通过学习者的参与、行动或实践,意会到或体验到。策略性知识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被“悟”出来的。
  例如:有水果糖4千克,每千克3.2元,奶糖5千克,每千克4.8元,芝麻糖11千克,每千克6.4元。将这些糖混合成什锦糖,这种什锦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练习时,有学生提出算式可以这样列:(3.2+4.8+6.4)÷3。虽然这是一位学生提出的,但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这个列式有道理。于是我就让学生对照一般方法进行计算。经过计算,学生发现结果不一样。
  方法①:(3.2+4.8+6.4)÷3=4.8(元)
  方法②:(3.2×4+4.8×5+6.4×11)÷(4+5+11)
  =(12.8+24+70.4)÷20
  = 5.36(元)
  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改变各种糖的数量再次计算,发现用方法①解答的结果始终是不变的,方法②解答的结果是随着每种糖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可见方法①是错误的。方法①和方法②是不同的,但它们也有相同之处。学习知识不仅要求异,还要求同,这样考虑问题才周到,概括才准确。这种在错误的纠正中学生体验到的策略,老师是不可能替代其感悟的。
  总之,数学错误是随着数学学习的开始就产生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对于错误,我们不应该掩盖它,而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它,发掘它内在的“闪光点”,对其作出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徐洁.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研究[J].才智.2014(27);
  [2]魏敏.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5(17);
  [3]闵宪凤.错并非是错——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 【发布时间】2017/2/28 10:09:48
  • 【点击频次】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