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压强》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 呼小平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
  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沙子、小桌、砝码
        学生准备:压力小桌、沙子、砝码共16组
        【教学过程】
         一、压力作用效果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压力
        从生活走向物理:
        师:出示图片(略):(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说明:此环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能够用物理语言表述生活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提问的技能。)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说明: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小桌陷入沙子的深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木块上砝码的个数控制压力;通过小桌的正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3.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4.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师:把三块砖放在桌面上,已知每块砖重10n,一块立放,立放底面积为50cm2;两块叠起平放,平放时,底面积为200cm2。请同学们判断哪组砖对桌面的压强大?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使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师板书并讲授:公式:p=f/s   公式中各个符号的意义: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1pa=1n/m2
        师: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公式来计算两组砖对桌面的压强。
 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进行全班的交流。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师:由p=f/s可知,增大或减小压强得思路有哪些?
        生:增大或减小压力,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
        师:阅读课本“想想议议”试举例说明生活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说明:学生阅读并回答,此环节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五、当堂练习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原处站立不动
        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
         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请说明下列事例是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1)锯、剪刀、斧头等用久了就要磨一磨,为什么?
        (2)背书包为什么要用宽而扁的带,而不用细绳?
        (3)啄木鸟有个细长而坚硬的尖喙,这对它的生存为什么特别重要?假如尖喙变钝了,它还能够成为森林医生吗?
          六、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反思: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为了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结构主要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板块采取了科学探究和演示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第二个板块引入了压强的概念,在引入压强概念时,通过比较速度的定义方法,让学生运用比值定义法给压强下定义,让学生自主得出,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个板块,则通过对日常事例的分析,得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使物理学科和生活结合起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这一课题。
        本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在沼泽地和雪地行走的两个孩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
        4.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本课不足之处:
        1.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
        2.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备课不符合,在备课时让学生做探究实验,没想到上课时才发现实验器材只有一个压力小桌,没有办法改成了演示实验。
        3.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4.在讲例题时,还有4分钟下课,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5.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 【发布时间】2017/2/28 10:08:48
  • 【点击频次】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