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
【正文】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还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教师传授,二是靠自学。但是,仅靠在校的老师用有限的时间传授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这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重塑教学主体
语文教学上,有的老师上课面面俱到,讲得口干舌燥,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可谓用心良苦,而效果却不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他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这样的结果,用之实践,学生往往是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便束手无策,碰上独立分析问题就“望题兴叹”。对此,老师应注意并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把一堂课比喻为演电影,那么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应该是演员,演员应该在导演的授意下尽情发挥。
下面我以教课文《背影》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导演”好这场“戏”(教学)让学生当“好演员”的。
1.导语设计:先播放歌曲《父亲》,然后导入,同学们,一曲《父亲》在娓娓的余音中结束,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衰老而疲惫的身影。父母是我们的港湾,抚慰你这条流浪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大树,遮挡住生活的风风雨雨;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背影》,去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无华。通过这样的导语,学生不仅能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而且会得到语言美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语感。
2.重点赏析
(1)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2)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3)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4)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3.作业布置: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请你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先来。(回味亲情,为下次课作铺垫。)
这堂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把力气花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完成。
二、激发自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我的做法是:
1.课前五分钟演讲,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拉开序幕。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设计的导语如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3.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
三、 注重方法指导
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即可收益终身,从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
1.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
2.暗示法。即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暗示,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使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终使学(下转第51页)(上接第87页)生的思维活动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3.评价法。学生自学一个阶段,比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之后,要总结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测自己是否达标,这就是评价。评价的方法很多,有练习、检测、解决实际问题等。
4.调整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调整就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不足之处加以矫正和补救。或者转变学习理念,或者调整学习计划,或者改变学习方法,或者加大力度等。
5.迁移法。也叫作“训练迁移”或“学习迁移”。一般是指学生所获得的 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效果较好。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要求学生写作说明文,借鉴此文的空间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读写结合,有效的完成学习迁移过程。
四、 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人生长跑(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所以,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靠教师传授,二是靠自学。但是,仅靠在校的老师用有限的时间传授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做到。这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重塑教学主体
语文教学上,有的老师上课面面俱到,讲得口干舌燥,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可谓用心良苦,而效果却不明显,为什么呢?因为他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索,这样的结果,用之实践,学生往往是遇到稍有变化的问题便束手无策,碰上独立分析问题就“望题兴叹”。对此,老师应注意并意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果把一堂课比喻为演电影,那么老师应该是导演,学生应该是演员,演员应该在导演的授意下尽情发挥。
下面我以教课文《背影》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导演”好这场“戏”(教学)让学生当“好演员”的。
1.导语设计:先播放歌曲《父亲》,然后导入,同学们,一曲《父亲》在娓娓的余音中结束,我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那衰老而疲惫的身影。父母是我们的港湾,抚慰你这条流浪的小船;父母是我们的大树,遮挡住生活的风风雨雨;父母是我们坚实的大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学习《背影》,去感受一下父爱的伟大无华。通过这样的导语,学生不仅能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而且会得到语言美感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语感。
2.重点赏析
(1)体味文中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
(2)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
(3)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到的?
(4)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作为爱的承受者朱自清,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父爱他会想些什么呢?请揣摩一下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角度,将“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背影”补充完整,并说明理由。
3.作业布置: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感动过,也许是一声问候,也许是一次长谈也许……请你把你最感动的那个时刻记录先来。(回味亲情,为下次课作铺垫。)
这堂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把力气花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完成。
二、激发自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我的做法是:
1.课前五分钟演讲,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拉开序幕。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设计恰当、新颖的导语,抓住学生的心理,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设计的导语如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
3.课堂精心设疑,是培养学生自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是活跃学生思维触发点。启发他们大胆质疑、释疑,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设疑:一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三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张合有序。尤其要保护和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和一般学生一样享受学习的乐趣。 设计言简意骇的结语,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必要措施。设计的结语可有:抒情型、评价型、激励型、发散型等。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课后继续求异和发现。
三、 注重方法指导
从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们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即可收益终身,从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
1.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
2.暗示法。即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暗示,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使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终使学(下转第51页)(上接第87页)生的思维活动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3.评价法。学生自学一个阶段,比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之后,要总结自己的学习效果,检测自己是否达标,这就是评价。评价的方法很多,有练习、检测、解决实际问题等。
4.调整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调整就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不足之处加以矫正和补救。或者转变学习理念,或者调整学习计划,或者改变学习方法,或者加大力度等。
5.迁移法。也叫作“训练迁移”或“学习迁移”。一般是指学生所获得的 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运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效果较好。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要求学生写作说明文,借鉴此文的空间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以《我们的学校》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读写结合,有效的完成学习迁移过程。
四、 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五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习的习惯,认真上课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认真巩固的习惯,认真检测的习惯;五个坚持——坚持写教材分析的习惯,坚持讲普通话的习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坚持人生长跑(日记)的习惯,坚持建立学习档案的习惯。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所以,我们应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多下功夫。
- 【发布时间】2017/1/19 12:20:26
- 【点击频次】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