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关于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应淡化知识教学,重在探究体验,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提倡生活化,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要抓好“实”“广”“活”。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本课堂 高效教学 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这就要求在一个大目标下,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小目标,并且每一节课都要努力达成这一目标,科学课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取以下方法:如兴趣导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界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知识。
3、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等。让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要抓好“实”“广”“活”
1、抓好一个“实”字。
首先,活动内容要“真实”,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敢于突破陈旧,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表新见。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2、体现一个“广”字。
从学科延伸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如:语文能力围绕每个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语文综合活动。从学科综合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其综合性就是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3)还可以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角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我便引导学生开展“小学生课余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开展了《不要让我们的童年留下遗憾》的大讨论活动。
3、落实一个“活”字。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活化”的学习活动,学习的过程是“活”的,看书,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知识,学习知识。
三、小学科学教学应生活化
1、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2、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四、淡化知识 重在探究体验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1、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2、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3、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
4、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
5、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谈谈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的困境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要求素质的更新与重塑,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教师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提供支持,充当讨论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活动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合理、公正地评价,反馈、调整,以便下阶段更好地开展活动。
总之,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利用各种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3、《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
4、《科学探究18条原则》 任长松著
5、《相似论》 张光鉴著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本课堂 高效教学 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通过一堂课一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这就要求在一个大目标下,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小目标,并且每一节课都要努力达成这一目标,科学课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正如爱因斯坦强调的:“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取以下方法:如兴趣导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界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知识。
3、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自由地提问题,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方式,如鼓掌,伸出大拇指,做一个OK的手势等。让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要抓好“实”“广”“活”
1、抓好一个“实”字。
首先,活动内容要“真实”,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索,敢于质疑,敢于突破陈旧,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表新见。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2、体现一个“广”字。
从学科延伸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如:语文能力围绕每个学段的语文学习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语文综合活动。从学科综合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其综合性就是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3)还可以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角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我便引导学生开展“小学生课余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开展了《不要让我们的童年留下遗憾》的大讨论活动。
3、落实一个“活”字。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活化”的学习活动,学习的过程是“活”的,看书,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知识,学习知识。
三、小学科学教学应生活化
1、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2、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四、淡化知识 重在探究体验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1、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2、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
3、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
4、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
5、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谈谈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的困境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从课堂中、从课本中、从讲解与分析中解放出来,要求素质的更新与重塑,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定位。教师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设计、做出选择,提供支持,充当讨论伙伴,提供咨询服务。在过程中,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努力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活动后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合理、公正地评价,反馈、调整,以便下阶段更好地开展活动。
总之,小学科学“生本”课堂高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利用各种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主编
3、《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
4、《科学探究18条原则》 任长松著
5、《相似论》 张光鉴著
- 【发布时间】2017/1/19 12:15:50
- 【点击频次】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