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凸显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现在的学生很反感单调、乏味的说教,他(她)们很有主见,不会轻易被动接受外界灌输的思想、理论。所以,得让学生有触动,会主动去辨析,去思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能内省,会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达到较高的道德水准。
关键词:说教 灌输 思考 行为 道德 有效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课文的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几乎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就如何凸显思品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政治课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强按牛头不喝水,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自己。一般来说,亲和力强,善于欣赏学生,上课有激情,善于鼓励学生,且知识面广,责任心强,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因势利导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
其次,在教学中,要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意识形态的统一无不需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不前时,教师不要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的教学,我就先带着学生到敬老院去实践,组织学生与老人交流、帮助老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
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老师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真正懂得法律知识,从小树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我在七年级课时,曾尝试着上完课后就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尊重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文学教育》2012.7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研究》
思想品德课老师要用“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学周刊》
《思想品德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关键词:说教 灌输 思考 行为 道德 有效
思想品德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很多课文的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几乎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我就如何凸显思品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谈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政治课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强按牛头不喝水,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自己。一般来说,亲和力强,善于欣赏学生,上课有激情,善于鼓励学生,且知识面广,责任心强,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因势利导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品德学科。
其次,在教学中,要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意识形态的统一无不需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可表现一种启迪,当学生迷失方向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他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不前时,教师不要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如: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的教学,我就先带着学生到敬老院去实践,组织学生与老人交流、帮助老人做事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了关爱他人收获的是幸福,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他人还得讲究艺术。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是金”,“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
现在的政治教学,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样的活动,只要老师认真利用,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一定会对教学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实行开放式教学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在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真正懂得法律知识,从小树立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
3、突出探究式学习。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加强训练,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我在七年级课时,曾尝试着上完课后就不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个知识经常会出现哪种题型,哪个知识应该怎样运用……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尊重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课堂教学时尚。因此我认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文学教育》2012.7
《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研究》
思想品德课老师要用“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学周刊》
《思想品德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 【发布时间】2017/1/19 12:15:29
- 【点击频次】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