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艺术的培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最重要桥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艺术性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靠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没有合适的教学用语就无法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艺术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基本准则——规范、准确
教师所言之语虽然不是背诵出来的,但必须是规范的。概念是规范的,语词是规范的。教师在讲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比喻、联想的方法,但是,所传授的知识是规范的。言语的逻辑性、语音的准确、口齿的流利是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师的语音又具备言语的规范性、可接受性、启发性和时限性这四大特殊的要素。
学生的知觉过程与他已有的知识的关系密切。学生是根据他已有的知识判断你的声音、手势中所表达的语言。如果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就可能引起误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
教师还应当在如何讲美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比如,教师常用“我们大家”,“请”,诸如此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常用“对不对?”“行不行?”这种商量式的疑问用语,会给学生一种自尊心和责任感,也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语言反映出教师的修养,影响着教师的形象。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工作实践,改变不良的语言习惯,美化自己的语言。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重要因素——简洁、精练
《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
讲述语言的晰而达,应像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畅达,“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语)。讲述语言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如血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明白畅达;如涓涓细流从心底涌出,亲切温暖;如阳光照耀下的溪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讲述语言的精而达,应如真理本身的朴实无华,它“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刘勰语)。它不靠雕琢,只以精炼的语言去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它绝不繁冗,而是直接把主要的内容和问题讲给学生,它科学而有系统,每句话、每段话,都如瀑布挂于山间,飞流直下,首尾一贯;如一根红线穿起散落的珍珠,排列有序,循序渐进;如剥茧抽丝,条缕可循,丝丝相连。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语言似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这种语言风格与佶屈聱牙、横生枝节、沉滞阻塞、含糊晦涩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不光在语言本身。透彻理解教材是明白晓畅的表述的前提,教师对所讲的道理真正融会贯通,讲起来才能“浅出”,化难为易,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教师讲课语言的生动,则是指教师的语言不要只是抽象的表述,不要死板板的,而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有位教师在给学生描述杜牧的《山行》这首诗的意境时说:
诗中所描写的枫林是在一个秋天的很幽静的山上。山中有石头砌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山头。深山里白云缭绕,隐隐约约有几座茅屋。就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了一片枫林,红霜打的树叶红得像一团火,在夕阳的照耀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犹如彩霞一片。真是美极了!作者被吸引住了,他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仔细欣赏,不禁脱口赞扬道:枫叶真美啊!它红得超过了江南二月的春花。
这段描述,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的意境,而且语言严谨连贯,意蕴深远,显露出一种典雅之美。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提升——幽默风趣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时,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学生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有人说,教学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幽默应选择它在教学中出现的最佳时机而出现,要恰到火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要考虑能不能在学生身上引起良好的效果。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仙境”——追求美感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说,如果说话没有文采,不讲究艺术性,不追求美感,就很难打动人,因而不能广泛地、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教学语言也颇为重视。从孔子到孟子,从吕叔湘到夸美纽斯,无不对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有着精辟的论述。
就像现在饮食和服装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果腹和保暖,其中还有美的追求一样,感受美、表达美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美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作为美育素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是承载美、表达美的有效载体,名篇美文就像优美的“文字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的享受和熏陶,美妙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会琢磨,这文章怎么写的呢?怎么写得那么好、那么美呢?进而尝试着用语文来表达美,这样将是多么巨大的教育成就!
参考文献:
1、摘自方百寿《教师口才》第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摘自柏恕斌《教师口才学》第73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3、摘自柏恕斌、丁振芳《教师口才学》第94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4、摘自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第20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艺术性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靠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没有合适的教学用语就无法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但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艺术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基本准则——规范、准确
教师所言之语虽然不是背诵出来的,但必须是规范的。概念是规范的,语词是规范的。教师在讲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运用比喻、联想的方法,但是,所传授的知识是规范的。言语的逻辑性、语音的准确、口齿的流利是任何职业都需具备的基本方面。除此之外,教师的语音又具备言语的规范性、可接受性、启发性和时限性这四大特殊的要素。
学生的知觉过程与他已有的知识的关系密切。学生是根据他已有的知识判断你的声音、手势中所表达的语言。如果你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有很大的差异,那么就可能引起误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
教师还应当在如何讲美的语言上多下功夫。比如,教师常用“我们大家”,“请”,诸如此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常用“对不对?”“行不行?”这种商量式的疑问用语,会给学生一种自尊心和责任感,也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语言反映出教师的修养,影响着教师的形象。教师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工作实践,改变不良的语言习惯,美化自己的语言。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重要因素——简洁、精练
《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
讲述语言的晰而达,应像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畅达,“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语)。讲述语言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如血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明白畅达;如涓涓细流从心底涌出,亲切温暖;如阳光照耀下的溪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讲述语言的精而达,应如真理本身的朴实无华,它“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刘勰语)。它不靠雕琢,只以精炼的语言去揭示事物的必然联系,它绝不繁冗,而是直接把主要的内容和问题讲给学生,它科学而有系统,每句话、每段话,都如瀑布挂于山间,飞流直下,首尾一贯;如一根红线穿起散落的珍珠,排列有序,循序渐进;如剥茧抽丝,条缕可循,丝丝相连。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用语通俗,一听就懂;意义通俗,深入浅出。语言似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见底,透辟明晰。这种语言风格与佶屈聱牙、横生枝节、沉滞阻塞、含糊晦涩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不光在语言本身。透彻理解教材是明白晓畅的表述的前提,教师对所讲的道理真正融会贯通,讲起来才能“浅出”,化难为易,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教师讲课语言的生动,则是指教师的语言不要只是抽象的表述,不要死板板的,而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有位教师在给学生描述杜牧的《山行》这首诗的意境时说:
诗中所描写的枫林是在一个秋天的很幽静的山上。山中有石头砌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山头。深山里白云缭绕,隐隐约约有几座茅屋。就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了一片枫林,红霜打的树叶红得像一团火,在夕阳的照耀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犹如彩霞一片。真是美极了!作者被吸引住了,他顾不得驱车赶路,停下车来,仔细欣赏,不禁脱口赞扬道:枫叶真美啊!它红得超过了江南二月的春花。
这段描述,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的意境,而且语言严谨连贯,意蕴深远,显露出一种典雅之美。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提升——幽默风趣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时,是讽而不苛,刺而不毒,学生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有人说,教学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的手段。幽默应选择它在教学中出现的最佳时机而出现,要恰到火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如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要考虑能不能在学生身上引起良好的效果。
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仙境”——追求美感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就是说,如果说话没有文采,不讲究艺术性,不追求美感,就很难打动人,因而不能广泛地、长远地流传。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教师教学语言也颇为重视。从孔子到孟子,从吕叔湘到夸美纽斯,无不对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有着精辟的论述。
就像现在饮食和服装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果腹和保暖,其中还有美的追求一样,感受美、表达美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美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作为美育素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言是承载美、表达美的有效载体,名篇美文就像优美的“文字的音乐”,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美的享受和熏陶,美妙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会琢磨,这文章怎么写的呢?怎么写得那么好、那么美呢?进而尝试着用语文来表达美,这样将是多么巨大的教育成就!
参考文献:
1、摘自方百寿《教师口才》第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摘自柏恕斌《教师口才学》第73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3、摘自柏恕斌、丁振芳《教师口才学》第94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4、摘自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第20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发布时间】2017/1/19 12:15:09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