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 邵 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长宁镇中江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并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美术教学是一种思想与技法的心灵隔离活动,教师要提供学习经验,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用眼、脑、手,通过具体对象的观察,感受和表现,掌握方法,使他们头脑中有一定的图式后,通过手把心灵中的美自如地释放出。那么究竟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呢?对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美术教学中评价系统的改革
  首先要改变教学评价观念,常规的考评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过分地偏重了所谓的思想性和技术性,单纯评技术分或者用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去品评儿童画的抽象语言和形式内容,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中,当学生拿出自己创新的作品时,无论是好与坏,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其糟粕。表扬能促进小学生的自我发展,能促进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锻炼,勇于创新。相反,打击是对儿童心灵最残酷的事情,也是抑制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天敌。正如泰戈尔所说:“聪明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人知道怎样打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教育,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和解决学生身心上所存在的缺点问题,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也知道自己的长处。要用表扬的方式,使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要让学生感受到,改正错误后,教师的喜悦心情和赞扬。尤其对美术艺术教育,表扬功能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绘画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倡个性,发展创新能力
  1.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基本驱力, 没有创造力, 人类无法从一无所有的荒漠世界进入到今天科技发达的时代。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马克思也把未来社会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称为“真正的财富”、“最大的生产力”。曾有这么一件事,中、美学生描绘钟表时,美国儿童会把钟表拆开探其奥秘,画出的造型各人不一,而中国学生则认真仔细地描绘下来。相比较,美国儿童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强于中国儿童。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儿童个性发展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许多儿童还处于“涂鸦期”,他们有个性的画笔往往画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有些是大人们都无法看懂的“怪物”之类。这时教师不能以“造型不准,色彩不和谐,没有动脑筋!”或者“画得乱七八糟,像什么东西!”这些话去评价他们,这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我在上五年级《泥塑面具》时,一位顽皮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一个蛇头型来,引来学生一片嘻笑。我鼓励他:利用这种形状也可做成有趣的面具,只要你认真去做。果然,他的作业别具一格,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后来他的作业都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愈来愈浓。
  2.注意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儿童中心论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罗恩菲德认为:“儿童完成作品的重要性要比起他们制作这件作品的过程要逊色得多。”而学生制作作品的过程却是以教师的教学为基础的,比如说:技能的选择、掌握,材料的引进与合理的搭配使用等,都需要教师作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作精心、整体的设计。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应注意到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做的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 注意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3.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不同的材料
  教材上的手工课都规定了学生进行学习、制作的材料,教师应不拘于这些材料,应结合一些新型的、乡土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认识、了解并灵活的运用。在《服装贴花设计》一课中,贴花的固定也是一个要点。于是我提供了回形针、大头针、双面胶、透明胶等一些用于固定的材料,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合理的运用。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这些材料,又了解了它们的作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运用。现代西方儿童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反映利用各种材料的为数极多。有的甚至是一些废弃物。而且,许多专家认为,儿童的这种综合利用各种材料的能力,就是人类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今天,教师应更多的提供一些材料。特别是手工课,要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给予学生,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创造,从而培养、锻炼、检验他们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三、 创设情景,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人人都有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能力,对鲜艳的色彩,物体的光滑表面质地进行感受时,会产生愉快的心理。儿童感受时甚至会发出欢快的呼喊。美术教学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能力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二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三是让学生在作画时,不要用尺画出呆板的线条,要让他们放开手去作画,用笔画出胆识和生命的活力,画出情感和艺术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事物,感受美,欣赏作品的艺术美。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际生活中,通过仔细的观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使学生融于生活和大自然中,产生联想。再仔细观察,教师并引导学生由外而内的观察,由眼睛看到耳听、到嗅觉、到触摸、到色彩、到内心,这样反反复复的观察,回到课堂,教师启发+情境,引导学生把所观察,所感受事物和课堂内容、知识、作品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美术作品内容不但丰富,而且实际又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又有创新,又有学生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主张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个性发展的根本标志是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学科对创新精神培养的特殊作用,培养和谐完美的个性人格也是不可代替。各个学科都积极的搞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教学就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再是一个空话。我想这三个观点与教学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美术教育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学生手中的画笔才将挥洒出绚丽多彩的作品。
  • 【发布时间】2017/1/19 12:11:18
  • 【点击频次】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