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助手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运用,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文章围绕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功能与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演示实验 信息技术 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投入到身边的科学环境中”。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对课本内容进行验证,让学生体验那些广泛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种种科学现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因此,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当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去接纳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真正的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的所想所感,并体会到科学所带来的乐趣。”相比其他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有一个显著特征:交互性,即人机交互、立即反馈。信息技术能够结合电视机的视听合一功能和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为一体,糅合为一种新式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并将各种问题进行上传反馈。这种交互性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发掘出学生学习科学的本能,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对科学教学具有极大意义。例如:在讲解《认识岩石》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各式各样的岩石以及其各自的特征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发现,即使是不动的石头,也有其生动有趣的一面,而且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石头间的差异是否可以成为将石头分类的依据。在这样的教学前提下,学生会全身贯注的去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在观赏并认识岩石的同时,还能获得探讨问题的大致脉络,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逻辑性。
二、采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避免仪器造成的误差
小学科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追本朔源,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养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探究的科学态度。现代科学教科书里的实验都是针对一些自然现象展开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这些真实或模拟的试验中,挖掘出实验所要表达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有些实验准备条件多,难度比较大,相当花时间,有些甚至于花了时间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例如:在讲解“植物的茎的作用”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其慢慢演示,这样也无法让学生观察思考。那么这时信息技术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将这一实验的时间缩短,并通过信息技术特效将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茎关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功能。这种突破时空限制和地域限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到知识,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些实验则更难演示,例如,《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需要教师在讲台上使用量筒进行演示,但这样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很难看清,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会简单得多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部分科学实验的局限性在于其过于复杂,无法完美展示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有些甚至无法在教室里进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也就很低下,这就是为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例如,本节课将展示解剖种子和花的实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口头叙述试验方法,那么学生无法完美的掌握实验技巧,学生开始实验时,教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学成效则极其低下。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先用摄影机将解剖种子的过程录制下来,随后用信息技术展示,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很清晰的看见实验过程,实验技巧也就容易掌握了。例如:在讲解“浮与沉”时,为了展示不同物质的浮沉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三步进行小组实验:1、让学生准备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物品,例如铁文具盒和纸文具盒。2、准备质量相同,但大小不一的两种物品,例如木块和石块。3、准备体积和质量都不相同的两种物品,例如橡皮和三角板。随后让学生将两个物品同时放入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观察并做好记录,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新是学科的灵魂。对于现代化课堂来说,传授知识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而培养学生的活性化思维,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现代化教育的主流思想。众所周知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活性化教学来说,已是不可取代的元素,因为在展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会被慢慢的挖掘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例如:在讲解“克隆”这个名词时,教师应当怎样去组织呢?如何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克隆”展示出来呢?教师首先需要清楚一件事,大多数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对于克隆的定义和过程的了解少之又少,一切都得从入门开始。那么这时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将“克隆”的知识网络排列出来,并可以通过插入相关视频,让教学过程简便化,便于学生吸收理解。教师可以在课件的第一部分插入普通小羊的诞生过程,随后再将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展示出来,在对二者介绍完毕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分组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认知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之所以会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不仅克服了科学实验的时空局限以及地域限制,还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积极踊跃的投入到实验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知道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性,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让教学成效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亚花.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2015(02).
[2]石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情境教学的方案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3(07).
[3]解启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关键词:演示实验 信息技术 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投入到身边的科学环境中”。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很多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对课本内容进行验证,让学生体验那些广泛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种种科学现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然中存在的科学现象。因此,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当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去接纳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真正的科学家在科学探究中的所想所感,并体会到科学所带来的乐趣。”相比其他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有一个显著特征:交互性,即人机交互、立即反馈。信息技术能够结合电视机的视听合一功能和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为一体,糅合为一种新式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并将各种问题进行上传反馈。这种交互性的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的发掘出学生学习科学的本能,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对科学教学具有极大意义。例如:在讲解《认识岩石》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各式各样的岩石以及其各自的特征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发现,即使是不动的石头,也有其生动有趣的一面,而且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点。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石头间的差异是否可以成为将石头分类的依据。在这样的教学前提下,学生会全身贯注的去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在观赏并认识岩石的同时,还能获得探讨问题的大致脉络,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学习科学的逻辑性。
二、采用信息技术演示实验避免仪器造成的误差
小学科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追本朔源,获取系统的科学知识,养成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探究的科学态度。现代科学教科书里的实验都是针对一些自然现象展开的研究,其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这些真实或模拟的试验中,挖掘出实验所要表达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当然,有些实验准备条件多,难度比较大,相当花时间,有些甚至于花了时间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例如:在讲解“植物的茎的作用”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其慢慢演示,这样也无法让学生观察思考。那么这时信息技术就派上用场了,通过将这一实验的时间缩短,并通过信息技术特效将实验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茎关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功能。这种突破时空限制和地域限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到知识,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些实验则更难演示,例如,《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需要教师在讲台上使用量筒进行演示,但这样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很难看清,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话就会简单得多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部分科学实验的局限性在于其过于复杂,无法完美展示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有些甚至无法在教室里进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也就很低下,这就是为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例如,本节课将展示解剖种子和花的实验。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口头叙述试验方法,那么学生无法完美的掌握实验技巧,学生开始实验时,教师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学成效则极其低下。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先用摄影机将解剖种子的过程录制下来,随后用信息技术展示,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很清晰的看见实验过程,实验技巧也就容易掌握了。例如:在讲解“浮与沉”时,为了展示不同物质的浮沉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三步进行小组实验:1、让学生准备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两种物品,例如铁文具盒和纸文具盒。2、准备质量相同,但大小不一的两种物品,例如木块和石块。3、准备体积和质量都不相同的两种物品,例如橡皮和三角板。随后让学生将两个物品同时放入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观察并做好记录,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新是学科的灵魂。对于现代化课堂来说,传授知识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而培养学生的活性化思维,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才是现代化教育的主流思想。众所周知的是,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活性化教学来说,已是不可取代的元素,因为在展示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会被慢慢的挖掘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例如:在讲解“克隆”这个名词时,教师应当怎样去组织呢?如何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克隆”展示出来呢?教师首先需要清楚一件事,大多数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对于克隆的定义和过程的了解少之又少,一切都得从入门开始。那么这时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课件,将“克隆”的知识网络排列出来,并可以通过插入相关视频,让教学过程简便化,便于学生吸收理解。教师可以在课件的第一部分插入普通小羊的诞生过程,随后再将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展示出来,在对二者介绍完毕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分组展开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认知思维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信息技术之所以会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不仅克服了科学实验的时空局限以及地域限制,还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积极踊跃的投入到实验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知道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性,在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让教学成效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亚花.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2015(02).
[2]石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情境教学的方案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3(07).
[3]解启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 【发布时间】2017/1/19 12:10:27
- 【点击频次】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