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美术教学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是美术课程不可推脱的教学任务,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 加强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欣赏艺术。美术能力不仅包括创美能力,也包括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学两大培养目标之一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我们创新载体,着力进行。但实践让人堪忧,我们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创美能力的培养,甚至简化到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这种只将学生是否学会了某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显然不能完成新课标的目标任务,更不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其原因,除了教师敬业态度等因素外,就是尚未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没有认识到审美对创美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提高培养审美能力的认识
观念是转变认识的前提,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先导。只有清醒认识,才能高度重视,才会想方设法予以落实。从目前小学美术教学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走进某间教室时,会发现学生们都低着头,手中的画笔快速飞舞着。当问及学生在画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美丽的花朵,鲜红的太阳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描绘上。因此,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具备通过美术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在意识的作用下,去创新教学方法,找到合适途径,完成培养责任。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审美动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到:“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美术学习也是如此,也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即创新美的兴趣和欣赏审美的兴趣。当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美术审美活动。为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美术活动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审美欣赏动力。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性,对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尽可能多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与此同时,小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学生因无法获取成功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三月色与三间色”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根据小学生喜欢动画人物的特点,引出了动画人物孙悟空,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扮演“孙悟空”的角色,向学生提问题“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么调和呢?” 孩子们听到“悟空”提出的问题,很快动手翻课本寻到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绘制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的气氛极为融洽,而且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自己动手去表现美好的实物,实现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生活元素,在体验美中发展审美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法国着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借助生活中各种客观存在的美育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美的事物,感受美的生活。事实上,无论是生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只要用心发掘,就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进而引起人的美感。例如,在进行素描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勾勒线条,如梳子、铅笔盒以及竹片等等,让学生在进行素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各种美丽的线条不是只有画笔才能勾画出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能起到画笔作用,画出美妙的线条来或图画来。同时,我会让学生远远地观察来往的车辆、人群以及飞来飞去鸟儿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感知和领悟生活,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搭建赏美平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升必需反复在欣赏中和创造中锻炼, 才能见效果。新课标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优秀的儿童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审视体验。如绘画展,卡片赛等,让学生在评价和探讨中找到美的原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美术作品应当符合小学生的欣赏水平,过高过低都不起作用。而且这样的活动要寓于每次新授之后,让学生既有审美方法,又会带着审美要求去审美,才能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重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我们也可
总之,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需要我们打持久战。为此,我们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最为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掘美,并最终能够欣赏美、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袁媛,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年。
[2]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
[3]林海波,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旬刊,2016 年。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 加强
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欣赏艺术。美术能力不仅包括创美能力,也包括审美能力。作为美术教学两大培养目标之一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我们创新载体,着力进行。但实践让人堪忧,我们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创美能力的培养,甚至简化到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这种只将学生是否学会了某堂课的内容,是否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显然不能完成新课标的目标任务,更不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分析其原因,除了教师敬业态度等因素外,就是尚未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没有认识到审美对创美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创新策略,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观念,提高培养审美能力的认识
观念是转变认识的前提,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先导。只有清醒认识,才能高度重视,才会想方设法予以落实。从目前小学美术教学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走进某间教室时,会发现学生们都低着头,手中的画笔快速飞舞着。当问及学生在画些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美丽的花朵,鲜红的太阳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线条的勾勒和色彩的描绘上。因此,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具备通过美术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识。在意识的作用下,去创新教学方法,找到合适途径,完成培养责任。
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审美动力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到:“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美术学习也是如此,也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即创新美的兴趣和欣赏审美的兴趣。当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技能,同时也会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美术审美活动。为此,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和措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切身感受到来自美术活动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审美欣赏动力。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这种特性,对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尽可能多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与此同时,小学生由于没有美术基础,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相关内容的难易程度,太难的东西会导致学生因无法获取成功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进行“三月色与三间色”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根据小学生喜欢动画人物的特点,引出了动画人物孙悟空,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都扮演“孙悟空”的角色,向学生提问题“三原色有哪些?三间色有哪些?怎么调和呢?” 孩子们听到“悟空”提出的问题,很快动手翻课本寻到答案,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绘制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课堂的气氛极为融洽,而且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自己动手去表现美好的实物,实现了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生活元素,在体验美中发展审美能力
新课标明确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育。”法国着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借助生活中各种客观存在的美育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美的事物,感受美的生活。事实上,无论是生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还是憨态可掬的动物,只要用心发掘,就可能发现不一样的美,进而引起人的美感。例如,在进行素描教学时,我们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见的物品来勾勒线条,如梳子、铅笔盒以及竹片等等,让学生在进行素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各种美丽的线条不是只有画笔才能勾画出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也能起到画笔作用,画出美妙的线条来或图画来。同时,我会让学生远远地观察来往的车辆、人群以及飞来飞去鸟儿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与憧憬,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感知和领悟生活,用心去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四、搭建赏美平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升必需反复在欣赏中和创造中锻炼, 才能见效果。新课标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大量优秀的儿童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审视体验。如绘画展,卡片赛等,让学生在评价和探讨中找到美的原因,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是,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这些美术作品应当符合小学生的欣赏水平,过高过低都不起作用。而且这样的活动要寓于每次新授之后,让学生既有审美方法,又会带着审美要求去审美,才能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教育功能,重点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我们也可
总之,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需要我们打持久战。为此,我们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最为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掘美,并最终能够欣赏美、创造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罗袁媛,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5年。
[2]张莉,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
[3]林海波,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速读旬刊,2016 年。
- 【发布时间】2017/1/19 12:09:05
- 【点击频次】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