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倩倩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不懂创新的人,根本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社会。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小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小学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小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小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小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小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这里两个‘清清楚楚’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小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小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小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小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小学生说明。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小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现,教师还要循循善诱并适时地教给小学生思维方法。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其七个程序,即:(1)板书课题,审清题目;(2)带问题读,自找答案;(3)回答问题,了解中心;(4)抓自然段,理清文脉;(5)抓住词句,深化提高;(6)总结回读,深化中心;(7)处理作业,训练双基。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
  要让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小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小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小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
  四、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小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小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小学生记“坐”字,有的小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小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小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并不是反对让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小学生今后发展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通过互相启迪,互相激励,使创造性设想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教会小学生如何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其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促使小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路上向纵深发展,亲手打开知识的宝库,形成积极思维的独创精神。
  • 【发布时间】2017/1/19 11:58:20
  • 【点击频次】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