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十三五规划》明确青少年体育发展的11项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体育素养包括了体育品德,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中也较为完善地贯彻和体现了所应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而今,体育德育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体育学科特有的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品德,在教育行业得到了认可。
关键字: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 教学内容 体育竞赛 群体活动 突发事件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十三五规划》明确青少年体育发展的11项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体育素养包括了体育品德,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中也较为完善地贯彻和体现了所应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而今,体育德育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体育学科特有的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品德,在教育行业得到了认可。本人认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在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教师要安排学生担当某些管理角色,给学生多一份责任,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影响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在课堂的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让学生发器械、当裁判、计成绩等,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些体育教材本身就有鲜明思想性,比如,通过田径运动中的中长跑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拨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集体的球类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协作配合的集体精神;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机智、敏捷、沉着和自控能力的品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品质;通过对场地器材的安排、使用和保管,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责任心责任感。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举止言谈,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典型事例,因势利导,进行表扬和批评,鼓励先进,制止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表扬与批评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坚持正面的教育,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教学中,不仅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更要对有进步的后进生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同时要善于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对违纪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及时教育引导,抵制歪风邪气,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德育教育
班级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个人服从集体、自觉遵守团队纪律,通过集体努力去争取胜利的好习惯。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体育竞赛活动,也让学生学会了公平竞争。在竞赛中,竞赛的分组,老师和组长考虑双方的实力对比,让学生感觉到公平,从而让学生建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体育竞赛活动,也让学生会看到不公平的地方,如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有冒名顶替现象、以大打小等等……这些现象出现,老师要给学生及时教育,让学生憎恶这种现象。
四、在群体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群体活动有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安全演练、文娱活动、学校大会、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机。体育教师要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每学期举办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阳光体育大课间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
五、在突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在一次 “急行助跑跳过障碍物”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前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一部分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这时,我让素质较差,但是我有把握该学生能跳过去的几个学生出来为大家练习一次,结果几个学生顺利完成动作,让大家增强了信心。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关键字: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 教学内容 体育竞赛 群体活动 突发事件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弟”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十三五规划》明确青少年体育发展的11项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努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体育素养包括了体育品德,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中也较为完善地贯彻和体现了所应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而今,体育德育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师的重视,特别是体育学科特有的培养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以及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意识、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品德,在教育行业得到了认可。本人认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五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在课堂常规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课堂常规是上好体育课的保障。它要求学生上课必须穿运动鞋、运动服;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做到有事请假、不无故旷课;认真听讲、刻苦锻炼、互相保护和帮助、爱护器材等;学生从集合整队、队列练习到队形变换都有严格的要求。把体育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布置场地、搬运器材、清扫运动场、整理器械和修理器材等活动,教师要安排学生担当某些管理角色,给学生多一份责任,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影响到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在课堂的体育竞赛时,可以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让学生发器械、当裁判、计成绩等,培养学生发扬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品质。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并要求大家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取得的成绩无效,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教育
有些体育教材本身就有鲜明思想性,比如,通过田径运动中的中长跑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拨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通过集体的球类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协作配合的集体精神;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机智、敏捷、沉着和自控能力的品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等品质;通过对场地器材的安排、使用和保管,对学生进行爱护公共财物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责任心责任感。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及时渗透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举止言谈,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典型事例,因势利导,进行表扬和批评,鼓励先进,制止不良倾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表扬与批评是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坚持正面的教育,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教学中,不仅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更要对有进步的后进生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同时要善于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对违纪现象进行监督和制约,及时教育引导,抵制歪风邪气,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班集体。
三、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德育教育
班级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有纪律、密切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活动。在竞赛中,可以教育学生注意安全,个人服从集体、自觉遵守团队纪律,通过集体努力去争取胜利的好习惯。
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增加了人际间的交流,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了人的精神烦恼,催人奋进,给人愉悦,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
体育竞赛活动,也让学生学会了公平竞争。在竞赛中,竞赛的分组,老师和组长考虑双方的实力对比,让学生感觉到公平,从而让学生建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体育竞赛活动,也让学生会看到不公平的地方,如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有冒名顶替现象、以大打小等等……这些现象出现,老师要给学生及时教育,让学生憎恶这种现象。
四、在群体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群体活动有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安全演练、文娱活动、学校大会、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机。体育教师要使学校的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如每学期举办运动会、举办队列队形、广播体操、跳大绳、拔河等比赛。对阳光体育大课间进行检查、评比,并实行量化考核管理,成为评选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去。
五、在突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变不利为有利,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在一次 “急行助跑跳过障碍物”教学中,我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做了两次示范。然后,请一位平时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试跳一次,不料该生没掌握好要领,落地时重心前移,滑了一跤,摔在地上。这一摔挫伤了全班一部分同学的勇气。轮到自己练习时你推我让,不愿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停止练习。耐心给学生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使他们明白:只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这时,我让素质较差,但是我有把握该学生能跳过去的几个学生出来为大家练习一次,结果几个学生顺利完成动作,让大家增强了信心。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 【发布时间】2017/1/19 11:56:08
- 【点击频次】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