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对其内涵要素的分析,为学校德育体系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以核心素养的基本点为基本构架的德育体系大大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德育体系 中职学校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项历时三年的研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2016年,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素养年”。
一、核心素养语义内涵分析
1、核心。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
2、素养。“素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判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3、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英文单词为“key competencies”,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素养并不是先天的、不可变的。素养可以在个体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得到改善与提高。无论是学生的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实践,乃至未来的工作,核心素养永远是职业需要的基础。它是人最普遍、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二、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多,学生实践参与少
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程,内容上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存在滞后性。另外一些教育形式,比如一些讲座、报告、各种形式的班会,大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枯燥空洞的大道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中职生普遍入学成绩比较差,接受别人讲话信息的能力弱,教育内容政治化、教条化,使学生不能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但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而造成学生对教师单纯说教的厌烦。
2、随机活动多,系统性差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方式和手段过于传统,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到学生早恋的多了,就紧抓早恋;看到吸烟的学生多了,就紧抓吸烟;没有形成系统性、预见性、引导性的教育,没有真正的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有体系、成系列的推进。
3、管多育少,目的性差
很多职业学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多被简单管理所代替,一般是选择教不了课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到学生管理部门,采用打压吓罚等简单的形式,管理学生,而德育机构不完善、德育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思路不清晰、德育制度不完善、德育活动不规范成为现实常态。
三、核心素养成为德育工作体系的纲领和灵魂
为解决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系统性、目的性、引导性差的问题,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体系水平,核心素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准备。在注重核心素养的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学生核心素养由六大部分构成,分别是身心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思维素养,这正好构成了德育体系的框架,按照它来设计和安排学校的德育活动,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具备核心素养的合格人才。
1、用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起德育总体系
总目标一般是校训或者学生培养目标,比如学校确立了“人格高尚,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终身发展”作为学生培养总目标,或者确立“崇德、明志、笃行”作为目标,这是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目标确定,我们坚定不移努力培养的就是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的勇于面对未来挑战的时代新人。这是德育体系的总纲。
年度目标是将核心素养的几大要素分解成操作性强的具体目标,开发设计了“爱党爱国、胸怀理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知礼、身心健康、劳动敬业、合作友善、学会学习、自立自强、了解社会、自我管理”等具体的德育模块,进行分层教育;每月一题,集中发力,全部活动设计完全按照主题进行,改变了德育工作以堵为主,不成体系的问题。
周目标在月目标之下,每周一到周五逐日安排班会讲座、健康生活、社团活动、精彩二课、军事化训练等活动,教育与活动并举,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2、以德育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其他课程作为补充
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加大德育课程的改革以加强德育课的作用。通过课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由消极的、被动的变为积极的、主动的,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对学生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寓教于乐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精心打造主题班会,德育大讲堂,军事化操课,德育实践值周班等品牌育人平台;编写素质成长手册,全面推开了学生素质成长教育;开展学生助力成长活动,对重点学生实行三帮扶教育;充分利用开学、毕业、成人、颁奖典礼,以及入党入团、升国旗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德育工作体系化;社团、二课活动做到课程化管理;晨读、早唱、午诵成为制度;系部班级量化考核模式,学生德育积分制度,班主任管理办法、一日常规制度等评价考核制度;形成完整的评价制度。创建了“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模式,并深入拓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自主化+企业化”逐级递增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核心素养内涵为纲,建立起德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全部教育行为和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主题鲜明,活动集中,结构完整,体系明晰,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 德育体系 中职学校
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项历时三年的研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2016年,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素养年”。
一、核心素养语义内涵分析
1、核心。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
2、素养。“素养”它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判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3、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英文单词为“key competencies”,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素养并不是先天的、不可变的。素养可以在个体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得到改善与提高。无论是学生的理论学习还是技能实践,乃至未来的工作,核心素养永远是职业需要的基础。它是人最普遍、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表现。
二、中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多,学生实践参与少
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法律常识、就业指导等课程,内容上是讲一些条条框框,内容不新鲜,形式不灵活,存在滞后性。另外一些教育形式,比如一些讲座、报告、各种形式的班会,大多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枯燥空洞的大道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中职生普遍入学成绩比较差,接受别人讲话信息的能力弱,教育内容政治化、教条化,使学生不能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但没有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而造成学生对教师单纯说教的厌烦。
2、随机活动多,系统性差
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方式和手段过于传统,多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到学生早恋的多了,就紧抓早恋;看到吸烟的学生多了,就紧抓吸烟;没有形成系统性、预见性、引导性的教育,没有真正的把德育作为一门科学有体系、成系列的推进。
3、管多育少,目的性差
很多职业学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多被简单管理所代替,一般是选择教不了课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到学生管理部门,采用打压吓罚等简单的形式,管理学生,而德育机构不完善、德育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思路不清晰、德育制度不完善、德育活动不规范成为现实常态。
三、核心素养成为德育工作体系的纲领和灵魂
为解决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系统性、目的性、引导性差的问题,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体系水平,核心素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准备。在注重核心素养的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学生核心素养由六大部分构成,分别是身心素养、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思维素养,这正好构成了德育体系的框架,按照它来设计和安排学校的德育活动,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具备核心素养的合格人才。
1、用核心素养的内涵建构起德育总体系
总目标一般是校训或者学生培养目标,比如学校确立了“人格高尚,行为规范,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终身发展”作为学生培养总目标,或者确立“崇德、明志、笃行”作为目标,这是对学校教育的理解与追求,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目标确定,我们坚定不移努力培养的就是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的勇于面对未来挑战的时代新人。这是德育体系的总纲。
年度目标是将核心素养的几大要素分解成操作性强的具体目标,开发设计了“爱党爱国、胸怀理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知礼、身心健康、劳动敬业、合作友善、学会学习、自立自强、了解社会、自我管理”等具体的德育模块,进行分层教育;每月一题,集中发力,全部活动设计完全按照主题进行,改变了德育工作以堵为主,不成体系的问题。
周目标在月目标之下,每周一到周五逐日安排班会讲座、健康生活、社团活动、精彩二课、军事化训练等活动,教育与活动并举,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2、以德育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其他课程作为补充
德育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加大德育课程的改革以加强德育课的作用。通过课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由消极的、被动的变为积极的、主动的,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对学生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寓教于乐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精心打造主题班会,德育大讲堂,军事化操课,德育实践值周班等品牌育人平台;编写素质成长手册,全面推开了学生素质成长教育;开展学生助力成长活动,对重点学生实行三帮扶教育;充分利用开学、毕业、成人、颁奖典礼,以及入党入团、升国旗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了德育工作体系化;社团、二课活动做到课程化管理;晨读、早唱、午诵成为制度;系部班级量化考核模式,学生德育积分制度,班主任管理办法、一日常规制度等评价考核制度;形成完整的评价制度。创建了“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德育模式,并深入拓展形成了一套“规范化+自主化+企业化”逐级递增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核心素养内涵为纲,建立起德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全部教育行为和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形成合力,使德育工作主题鲜明,活动集中,结构完整,体系明晰,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 【发布时间】2017/1/19 11:55:20
- 【点击频次】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