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探索中认识数学
【关键词】 ;
【正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程目标与教材
通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的确达到了具体的目标,改变了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调强学生本位,科目过多的现状,改变了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调强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尽管如此,但也给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三年级下册《整数除法》和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这节内容中有余数的整数和小数除法,教材中并没有如何处理除法中的余数,但在作业与考试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有“分摊运费”这一道例题,该题有三种分法:平均分、按路比例分、按每段平均分。让学生选择哪种合适。学生展开讨论各有各的见解,路程远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摊,路程近的要按分段平均分,他们很多都在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不去考虑公平。然而课后练习却没有一道这样的作业题,而要教师去资料上找这样的作业。
在改革后的教材中,关于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却很少,偶尔出现一两道,都很不全面,给学生训练的机会也太少。
二、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的想法时,教师“立即停止”,这样学生不一定搞懂了。五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简单的话费计算”,有这样一条电话收费标准:区间内,前3分钟0.22,以后每打一分钟0.1元,让学生计算出区间内打1分钟电话需收多少钱?有学生会说是0.22元,也有学生会说0.22÷3这时教师应让学生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因为思维敏捷的学生不能代替全班的学生.如果给其他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他们就会去研究话费标准,从“以后”一词中发现,前3分钟0.22元的真正含义,前3分钟内不管是1分、1秒还是2分59秒都是0.22元这句话弄懂了,答案自然明了。对于我们身边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出租车起步价5元,2千米以后每千米1.6元等,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三、给学生反思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给出权威性的判断,学生没有反思的过程,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学生是不能接受的。在“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已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会问:“如果给你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可能会说“能”,“真的一定能吗”,学生会立即转变说“不能”,这时教师应不马上回答,为什么?让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不妨为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捧,如3cm、4cm、6cm、8cm的小棒若干,让学生从中任意的3根来拼搭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研究,探索问题的热情,在动手做中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从而就会自觉去修正原先那个错误,所以,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更正,把正确答案完整地结论灌输给他们,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
四、给学生一题多解的策略
学生解答某一问题时,总是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中出现的信息,然后选取有效的信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五、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但是又急于得到结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那么,这样的空间也是枉然。根据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就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来说,学生要经历三种不同水平的活动:
首先,在直觉水平上,学生要对多种不同的材料进行理解,获得对相应知识的大量感性认识,这需要时间。完成这一水平活动后,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看出不同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的数量关系或结构方面的关系。
其次,在联系水平上,学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再现直觉活动时的理解。这一水平上的活动抽象水平更高,但是仍与具体材料之间有联系,是一定程度的抽象认识与直觉水平的相互交融。
再次,在符号水平上,学生用数学符号对相应的数量关系或结构关系进行逻辑推演,并用前两种水平的活动来结束用符号表述的关系及其推理。
因此,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决定了学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障,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也能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这一切对他今后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培养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但教师自我反思的中心却往往落脚于课堂教学环节,期待自己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主副相宜,难易相配,动静相宜;教学方法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怡然自得。
一、课程目标与教材
通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的确达到了具体的目标,改变了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调强学生本位,科目过多的现状,改变了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调强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尽管如此,但也给教师,特别是年青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三年级下册《整数除法》和小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这节内容中有余数的整数和小数除法,教材中并没有如何处理除法中的余数,但在作业与考试中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六年级数学上册有“分摊运费”这一道例题,该题有三种分法:平均分、按路比例分、按每段平均分。让学生选择哪种合适。学生展开讨论各有各的见解,路程远的学生按比例分配和平均分摊,路程近的要按分段平均分,他们很多都在考虑个人的利益,而不去考虑公平。然而课后练习却没有一道这样的作业题,而要教师去资料上找这样的作业。
在改革后的教材中,关于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却很少,偶尔出现一两道,都很不全面,给学生训练的机会也太少。
二、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的想法正符合教师的想法时,教师“立即停止”,这样学生不一定搞懂了。五年级有这样一道题“简单的话费计算”,有这样一条电话收费标准:区间内,前3分钟0.22,以后每打一分钟0.1元,让学生计算出区间内打1分钟电话需收多少钱?有学生会说是0.22元,也有学生会说0.22÷3这时教师应让学生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因为思维敏捷的学生不能代替全班的学生.如果给其他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他们就会去研究话费标准,从“以后”一词中发现,前3分钟0.22元的真正含义,前3分钟内不管是1分、1秒还是2分59秒都是0.22元这句话弄懂了,答案自然明了。对于我们身边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出租车起步价5元,2千米以后每千米1.6元等,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三、给学生反思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给出权威性的判断,学生没有反思的过程,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学生是不能接受的。在“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已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教师会问:“如果给你任意的三条线段,一定能搭出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可能会说“能”,“真的一定能吗”,学生会立即转变说“不能”,这时教师应不马上回答,为什么?让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不妨为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不等的小捧,如3cm、4cm、6cm、8cm的小棒若干,让学生从中任意的3根来拼搭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发现问题产生疑惑,激起进一步研究,探索问题的热情,在动手做中就会发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从而就会自觉去修正原先那个错误,所以,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更正,把正确答案完整地结论灌输给他们,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
四、给学生一题多解的策略
学生解答某一问题时,总是先要读懂题意,理解题中出现的信息,然后选取有效的信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五、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但是又急于得到结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那么,这样的空间也是枉然。根据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就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来说,学生要经历三种不同水平的活动:
首先,在直觉水平上,学生要对多种不同的材料进行理解,获得对相应知识的大量感性认识,这需要时间。完成这一水平活动后,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看出不同材料中所包含的共同的数量关系或结构方面的关系。
其次,在联系水平上,学生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再现直觉活动时的理解。这一水平上的活动抽象水平更高,但是仍与具体材料之间有联系,是一定程度的抽象认识与直觉水平的相互交融。
再次,在符号水平上,学生用数学符号对相应的数量关系或结构关系进行逻辑推演,并用前两种水平的活动来结束用符号表述的关系及其推理。
因此,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决定了学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保障,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也能从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这一切对他今后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新课程改革带给教师最大的影响之一是培养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但教师自我反思的中心却往往落脚于课堂教学环节,期待自己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课堂教学结构安排主副相宜,难易相配,动静相宜;教学方法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怡然自得。
- 【发布时间】2017/1/19 11:50:13
- 【点击频次】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