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主人
【关键词】 ;
【正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彻底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设计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 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自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了平年二月份有28天以后,学”闰年”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二月份有29天的吗?如果有隔几年出现一次呢?我们把2月份有29天的叫什么年呢?这一年有多少天呢?小红今年10岁了,但是她说她才过三次生日,你认为她说话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她是哪年哪月出生的?你通过看课本第49页的内容,能把答案的告诉同学和老师好吗?同学们带着以上几个问题看书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回报,“闰年”这个内容,毫无费劲就掌握了。
二、用活教材,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因此,教师要少讲一点,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探索的时间、空间,同时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场景,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品尝成功后的喜悦。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就创设了两只天天鹅对话的情境:白天鹅站在船头,灰天鹅在船尾,小船平移一段距离后,两只天鹅争吵了起来,白天鹅说:“我站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些。”灰天鹅争辩说:“我站在船尾,我经过的路长一些。”这时我提出疑问:“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些呢?”于是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通过数格子,发现其实两只天鹅经过的路一样长;有的用橡皮当作船在本子上做平移活动,然后再用尺量船头、船尾各平移多长,结果也一样长。这里我没有包揽式的讲解、引导,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学生探索知识,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 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众所周知,当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参与,才是主动参与。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重点是角的认识,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在本节课中,我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努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认识角,寻找角,感受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亲身的参与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建立起角的表象后,我开始探讨角的大小和画角。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两个片段的教学活动也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精彩,最成功的地方,这两个教学活动我是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做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老师先不说,让学生先做而出错,然后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在误中思,在思中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纠错的思维过程,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错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因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正确的解答要呈现在学生已欲然开朗和方然大悟之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纠错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错误” 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误中悟”。
在画角时,我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画角呢”?“会!”同学们都信心十足响亮的说。我说:那你们就自由的画一个角吧,学生开始动手尝试画角,我巡视一看,出现几种不同的画法。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角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不够直,有的画出的角是圆的,有的先画两条边再点上顶点,从这些错例中学生显然是不理解角的内涵,于是我就着重从角的含义——由一个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来演示角的画法。这个学生很快领会角的画法了。
让学生说说以上的角哪个最大 哪个最小,80%的学生说最后一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我说你们错了,刚才判断最后一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的学生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老师,于是我就展示我手中的活动角,让学生判断哪个大哪个小,这时学生每个都能准确的判断出来了,我再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起来,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做角时,角的两边长短改变没有?学生都说:没有!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判断老师做的角的大小的呢,同学们都说: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我就顺势让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最后我再让学生判断刚才老师出示的那一组角,学生很快准确无误的判断出来了。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实践操作、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中探求让数学课堂真正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天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自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产生强烈的“问题”需要和迫切的“探究”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了平年二月份有28天以后,学”闰年”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二月份有29天的吗?如果有隔几年出现一次呢?我们把2月份有29天的叫什么年呢?这一年有多少天呢?小红今年10岁了,但是她说她才过三次生日,你认为她说话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她是哪年哪月出生的?你通过看课本第49页的内容,能把答案的告诉同学和老师好吗?同学们带着以上几个问题看书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回报,“闰年”这个内容,毫无费劲就掌握了。
二、用活教材,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表面的“无为”实际上恰恰体现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有为”。因此,教师要少讲一点,点到为止,见好就收,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探索的时间、空间,同时教师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场景,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品尝成功后的喜悦。如我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就创设了两只天天鹅对话的情境:白天鹅站在船头,灰天鹅在船尾,小船平移一段距离后,两只天鹅争吵了起来,白天鹅说:“我站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些。”灰天鹅争辩说:“我站在船尾,我经过的路长一些。”这时我提出疑问:“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些呢?”于是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通过数格子,发现其实两只天鹅经过的路一样长;有的用橡皮当作船在本子上做平移活动,然后再用尺量船头、船尾各平移多长,结果也一样长。这里我没有包揽式的讲解、引导,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诱导学生探索知识,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 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众所周知,当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参与,才是主动参与。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重点是角的认识,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在本节课中,我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努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认识角,寻找角,感受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亲身的参与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建立起角的表象后,我开始探讨角的大小和画角。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两个片段的教学活动也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精彩,最成功的地方,这两个教学活动我是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做错——纠错——醒悟的教学过程。老师先不说,让学生先做而出错,然后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疑点,在误中思,在思中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全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纠错的思维过程,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错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因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正确的解答要呈现在学生已欲然开朗和方然大悟之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纠错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错误” 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误中悟”。
在画角时,我先提问:“同学们,你们会不会画角呢”?“会!”同学们都信心十足响亮的说。我说:那你们就自由的画一个角吧,学生开始动手尝试画角,我巡视一看,出现几种不同的画法。有的学生画出来的角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不够直,有的画出的角是圆的,有的先画两条边再点上顶点,从这些错例中学生显然是不理解角的内涵,于是我就着重从角的含义——由一个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来演示角的画法。这个学生很快领会角的画法了。
让学生说说以上的角哪个最大 哪个最小,80%的学生说最后一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我说你们错了,刚才判断最后一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的学生都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老师,于是我就展示我手中的活动角,让学生判断哪个大哪个小,这时学生每个都能准确的判断出来了,我再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起来,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刚才老师做角时,角的两边长短改变没有?学生都说:没有!我就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判断老师做的角的大小的呢,同学们都说:两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我就顺势让学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最后我再让学生判断刚才老师出示的那一组角,学生很快准确无误的判断出来了。
总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实践操作、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中探求让数学课堂真正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自由发展的天空。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26:42
- 【点击频次】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