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传统文化与藏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小潘多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第三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品位。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巩固。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教育理念,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关系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外来文化与快餐文化冲击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进行文化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既要传授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紧盯着升学率和"考试文化",我们的学生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和快餐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正在失去中华文化--这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不畅;三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四是功利性应试教育的误导;五是多元文化的冲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民族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很难想象,当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尘封的记忆,我们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荡涤自己的心灵。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学会遣词、造句等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要让他们增强文化意识,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 语文教学,如今已责无旁贷地成为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介质,承担着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责任。
  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过程,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重要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的教学标准作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更高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身心及兴趣发展关注的行为目标取向。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新理念,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不再以提高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为指向,而应是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以此来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立人"功能。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品位。那种为教而教的单纯做法是难以真正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渗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精髓"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精心设计教学导语,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渲染气氛;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湛与美妙。
  2、注重用情感熏陶法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感情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情感教育,明确语文教学内容中"文"与"情"的关系,掌握"动之以情"的教育艺术,激发培养学生获得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效果的保证。
  3、对小组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学习古诗文尤其是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的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准确流畅的朗读,通过散读、抽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以及朗读音频资料指导学生去体会它古诗文的形式美与音韵美。还可以通过设计"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熟记于心。学生在大量诵读经典的诗词曲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悟其"美",也会使学生浸润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4、有意引导,精心设计作业
  在例题和作业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华夏传统文化。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在设计例题时有机的结合本学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题目。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就要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先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26:04
  • 【点击频次】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