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
【关键词】 ;
【正文】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两种学习材料或引导学生观察两种事物,引导学生辩析同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在很多课程中,都会用到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合理有效的使用比较教学法,将会使学生收益非浅。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的比较
1.各章节内部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材第二章中有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习文件的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推理文件夹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两类操作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对于自己通过实践推理比较得出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学生在学习“复制和移动文件夹”时,往往比较容易搞错,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比较:(1)操作的步骤:对于“复制”,我们可以先选中,然后选择“复制”,再把目标文件夹打开,最后选择粘贴,而对于“移动”的操作,和“复制”相比,仅仅是第二步有区别,选择的是“剪切”,而不是“复制”,而其它操作步骤基本是一致的,通过比较,学生能区分出它们的不同并给予特别注意。(2)从操作的结果去比较,“移动”指将该对象移动到目标位置上,在原位置处将不复存在,而“复制”则将该对象复制一份到目标位置,在原位置处仍存在原对象。通过这两个比较,学生就比较明确复制和移动的本质及操作方法了。在第五章“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比较法,我们可以先制作几幅相同内容、相同大小、相同格式、相同分辨率但不同色彩的图像文件,然后比较各个文件的大小,使学生对颜色位数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分辨率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存贮空间的计算方法。同样,在视频、音频的数字化表示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操作都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把同类或相似的学习材料一起陈列出来,启发学生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辩析、确认学习对象的异同或本质,或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反分析,使不同事物能把特征与本质鲜明的显示出来,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章节之间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中,有些操作是类似的,教师不应反复讲解,而应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操作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得出结论。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把较难理解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说明,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如在学生学习“数据筛选”时,在用“自定义”筛选条件进行筛选时,如果筛选条件有多个,就会用到“与”、“或”,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数学中“并集”、“交集”这两个概念。集合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刻,通过比较之后,学生很快能明白“与”接近于“交集”,“或”接近于“并集”。
通过实践,充分运用比较教学法,可收到以下效果:
(1)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2)能够抓住类似问题的重点、难点,变烦为简,变难为易。使教学活动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3)能够有效地反馈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4)能够促进教师精心备课,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钻研教学、收集信息、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明确目的。 一般说运用比较法可以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启发学生去分辨学习材料的彼此差异和特点,进而区分把握形似、质异的两种事物或知识,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运用比较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具体运用比较法时,我们首先要对本次比较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清楚从哪些方面去比较效果更好,不搞形式主义。
2.学习材料或事物间应具有较为鲜明的可比性。有鲜明的可比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因易于辩析,易于着手,能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从而使比较思维有明显效果。
3.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相辅相成。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事物的内在因素进行比较,则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有时,比较不能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4.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互结合。任何事物都是既有静态一面,又有动态的一面。静态比较动态比较相结合,能促使学生更完整的把握知识。比较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结果和所取得的认识、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借以巩固成果,深化认识。
一、信息技术课程内的比较
1.各章节内部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学生比较容易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材第二章中有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这一知识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习文件的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推理文件夹的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两类操作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对于自己通过实践推理比较得出的结论印象比较深刻。学生在学习“复制和移动文件夹”时,往往比较容易搞错,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比较:(1)操作的步骤:对于“复制”,我们可以先选中,然后选择“复制”,再把目标文件夹打开,最后选择粘贴,而对于“移动”的操作,和“复制”相比,仅仅是第二步有区别,选择的是“剪切”,而不是“复制”,而其它操作步骤基本是一致的,通过比较,学生能区分出它们的不同并给予特别注意。(2)从操作的结果去比较,“移动”指将该对象移动到目标位置上,在原位置处将不复存在,而“复制”则将该对象复制一份到目标位置,在原位置处仍存在原对象。通过这两个比较,学生就比较明确复制和移动的本质及操作方法了。在第五章“多媒体的数字化表示”中,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比较法,我们可以先制作几幅相同内容、相同大小、相同格式、相同分辨率但不同色彩的图像文件,然后比较各个文件的大小,使学生对颜色位数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使学生对分辨率与存贮空间大小的对应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存贮空间的计算方法。同样,在视频、音频的数字化表示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操作都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把同类或相似的学习材料一起陈列出来,启发学生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辩析、确认学习对象的异同或本质,或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正反分析,使不同事物能把特征与本质鲜明的显示出来,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章节之间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说,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中,有些操作是类似的,教师不应反复讲解,而应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操作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得出结论。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比较
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知识,把较难理解的计算机专业术语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说明,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如在学生学习“数据筛选”时,在用“自定义”筛选条件进行筛选时,如果筛选条件有多个,就会用到“与”、“或”,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数学中“并集”、“交集”这两个概念。集合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一章节的内容,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刻,通过比较之后,学生很快能明白“与”接近于“交集”,“或”接近于“并集”。
通过实践,充分运用比较教学法,可收到以下效果:
(1)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2)能够抓住类似问题的重点、难点,变烦为简,变难为易。使教学活动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的内涵;(3)能够有效地反馈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4)能够促进教师精心备课,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钻研教学、收集信息、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明确目的。 一般说运用比较法可以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启发学生去分辨学习材料的彼此差异和特点,进而区分把握形似、质异的两种事物或知识,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另一方面,运用比较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具体运用比较法时,我们首先要对本次比较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清楚从哪些方面去比较效果更好,不搞形式主义。
2.学习材料或事物间应具有较为鲜明的可比性。有鲜明的可比性,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因易于辩析,易于着手,能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从而使比较思维有明显效果。
3.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相辅相成。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对事物的内在因素进行比较,则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有时,比较不能仅仅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必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4.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互结合。任何事物都是既有静态一面,又有动态的一面。静态比较动态比较相结合,能促使学生更完整的把握知识。比较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结果和所取得的认识、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借以巩固成果,深化认识。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20:37
- 【点击频次】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