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多措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作者】 刘甄真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色彩感受能力是绘画技能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是我们低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多措并举,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感知、认识色彩,从而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色彩感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彩感受能力  培养  多措并举
  色彩感受能力,简称色感,就是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反映了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大小。我们知道,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表现手段,美术作品表达的内容的和表现的情感主要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所以,作为为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必然要为学生良好色感能力提升埋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色感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低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逐渐发展到颜色配对指认颜色,最后才掌握颜色名称,进行颜色命名。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就可从下面几项实践来培养学生色感能力。
  一、在游戏参与中捕捉色彩
  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的确,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热衷于游戏活动,很多事物的认识就是在这项活动进行的。抓住学生认识事物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片识色的方式感知捕捉色彩。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这样的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形与色》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色彩,如红、黄、蓝、绿等色彩时,就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上课时,我们就可创设导入情境: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同一种色彩,如果是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在音画结合中感知色彩
  常言道,美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凝固的画面。音乐与美术是不可分割的两种审美艺术,都担当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奠基重任。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寓音乐于教中,实现音画结合教育。这样,音乐就不仅能发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了,还起着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灵感的功效。因此,教学时,我们尽可能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来提高画面色彩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催化作用,情绪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得到聚焦,色彩印象会更加深刻。实践中,我们运用这种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美术色彩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艺术空间,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色彩随音乐起舞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快乐,美术色彩在音乐感染力的辅助下更加具有动感美。
  三、在观察现实中认识色彩
  美术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是美的源头。而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成人尚且如此,小学生更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无法发现生活中处处蕴藏的美。但这种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不能培养,而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加以反复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从感知色彩、认识色彩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色感能力就需要我们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开始。这也可以从心理学研究得到证实:人的大脑信息80%是来源于视觉下的观察,而观察在美术学习中不但伴随着思维与记忆的产生,而且是收集与储存美术知识的窗口。因此,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进入色彩世界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在美术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校园真热闹》的学习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与绚丽夺目的色彩表现出校园活动热闹的氛围。小学生在校园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与平时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学生联系自己的身边的生活,在回忆中观察出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场面。
  四、在语言描述中理解色彩
  理解色彩就是用语言描述色彩,知道不同场景、不同主题运用不同色彩或表现不同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幻想,渴望使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画出自己蓝天下的七彩童年。为了使童年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以此来完善好自己的蓝图。这就需要我们将各种色彩的特征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与感受,在反复刺激下产生色感。这样就可为小学生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想象力增加一些可变元素,从而美术作品富有感情且充满色彩变化,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来。色彩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传达艺术精神的一抹重彩。虽然我们说色感的外在表现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我们可通过实物图片来引导学生表达,说出图片特征。这样,从其语言描述中我们就可感知到学生的色感能力强弱。
  总之,培养学生色感能力是我们低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但要抓实抓牢,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让学生主动识色、辨色,有良好的色彩素养,为学生将来较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
  参考文献:
  [1]何征庐山,“色彩”教学的任务和面临的问题[J].中国林业教育,1998年。 
  [2]邵建强,论美术教育中色彩观察理论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
  [3]王庆,谈水粉静物写生教学中色彩感觉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11:37
  • 【点击频次】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