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明理·激情·导行——浅谈小学思品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 ;
【正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育主题,也给小学思品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活力。鉴于目前思品教学中诸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的现状:一、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不符,学生往往口是心非;二、“说教”风气盛行,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三、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能力的培养。在近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我们力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努力探索出“明理·激情·导行”为主线的思品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营造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协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一、引导学生明理
1、联系生活,探究明理
俗话说“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从而有利于指导行为实践。教学《珍惜粮食》一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知道粮食与人们生活、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粮食来得不易。我首先出示根据课本插图制作的四张灯片,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哪些用途?接着问:粮食是怎样来的?没有粮食,人们能不能生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计算:如果人均节约一粒米,全市人民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粮食?全国人民呢? 让学生知道:浪费粮食带来多大损失。这时总结归纳出“爱惜粮食是一种好品德,从小就不能浪费粮食”。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入情入境,又突破重难点,为激情明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情景中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
2、活动化教学明理
而活动化教学明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如在教学《和大家一起玩》一课时,我将班上学生分成四大组到操场上玩游戏。一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组玩校园里的滑滑梯;一组玩丢手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玩滑滑梯的那一组发生了矛盾,有两位男孩子争了起来,马上有学生跑来报告我,我走过去问清了情况后,让他们那一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和同学一起玩时应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不乱挤、不抢先、互相让一让,这样大家才会玩得高兴。我听了直点头,那两个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他们主动排好队,维持好秩序。这样,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
二、激发学生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只要善于找准学生对家庭、集体、国家等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创设情境,就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中我注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勇于认错》一课中,对于小佳犯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她犯错误的思想基础,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小佳的内心情感,最后小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学生分析体会,最终得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学生还记忆犹新。
三、拓展导行,实践自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每节课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思品课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由知到行,自悟提高。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多指导、多监督、多检查。
以榜样导行。例如:我们学校开设了“校园之声”广播,每天晨会将我校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事件不分大小,进步不分快慢,捡起一片垃圾纸、拾到手机、护送同学、搀扶老人等等,让学生们感觉到好人好事就在身边,只要想做就能做,从思想意识上引领他们,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每一个活动突出一个主题:“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爱护树木,美化校园”、“尊敬师长,重礼仪”、“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对优秀的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表扬和宣传:照相张贴、事迹介绍、颁发奖状、告知家长等。许多家长来校看到后,感慨万分地说:“我原以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什么出息,经常责怪他,现在知道我的孩子这么优秀,我真的很高兴,谢谢老师”。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导行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关键,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理导行,知行统一;还可以情导行,行之有情。三者相互促进,交替作用,在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可见,只要将明理、激情、导行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能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感,指导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行为。让我们努力引导孩子们在思想道德这片净土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描绘精彩的人生!
一、引导学生明理
1、联系生活,探究明理
俗话说“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从而有利于指导行为实践。教学《珍惜粮食》一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知道粮食与人们生活、国家建设关系密切,粮食来得不易。我首先出示根据课本插图制作的四张灯片,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粮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有哪些用途?接着问:粮食是怎样来的?没有粮食,人们能不能生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计算:如果人均节约一粒米,全市人民可以节约多少千克粮食?全国人民呢? 让学生知道:浪费粮食带来多大损失。这时总结归纳出“爱惜粮食是一种好品德,从小就不能浪费粮食”。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入情入境,又突破重难点,为激情明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情景中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
2、活动化教学明理
而活动化教学明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如在教学《和大家一起玩》一课时,我将班上学生分成四大组到操场上玩游戏。一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组玩校园里的滑滑梯;一组玩丢手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玩滑滑梯的那一组发生了矛盾,有两位男孩子争了起来,马上有学生跑来报告我,我走过去问清了情况后,让他们那一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和同学一起玩时应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不乱挤、不抢先、互相让一让,这样大家才会玩得高兴。我听了直点头,那两个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于是他们主动排好队,维持好秩序。这样,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
二、激发学生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只要善于找准学生对家庭、集体、国家等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创设情境,就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中我注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勇于认错》一课中,对于小佳犯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她犯错误的思想基础,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小佳的内心情感,最后小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学生分析体会,最终得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学生还记忆犹新。
三、拓展导行,实践自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每节课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设计合适的活动方式,把思品课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由知到行,自悟提高。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多指导、多监督、多检查。
以榜样导行。例如:我们学校开设了“校园之声”广播,每天晨会将我校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事件不分大小,进步不分快慢,捡起一片垃圾纸、拾到手机、护送同学、搀扶老人等等,让学生们感觉到好人好事就在身边,只要想做就能做,从思想意识上引领他们,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每一个活动突出一个主题:“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爱护树木,美化校园”、“尊敬师长,重礼仪”、“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等,对优秀的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表扬和宣传:照相张贴、事迹介绍、颁发奖状、告知家长等。许多家长来校看到后,感慨万分地说:“我原以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没什么出息,经常责怪他,现在知道我的孩子这么优秀,我真的很高兴,谢谢老师”。
明理、激情、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情和行的基础,情是理的深化,是行的支柱,行是理和情的目标。导行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关键,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中,可以理导行,知行统一;还可以情导行,行之有情。三者相互促进,交替作用,在一个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可见,只要将明理、激情、导行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能陶冶孩子们的道德情感,指导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行为。让我们努力引导孩子们在思想道德这片净土上,挥洒辛勤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描绘精彩的人生!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09:42
- 【点击频次】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