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应用建议
【关键词】 ;
【正文】 本校是市教育局直属九年制学校,办学历史近60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两个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80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完善。现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000余人,教职工117人。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思想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总体思路,坚持“努力办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办学目标,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争创优质特色学校。
近年来,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整体规划,积极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借助电化教育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现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提档升级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在过去原有电化教学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制约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面对新新形势、新任务,学校从长远发展考虑,结合市教育局的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在市电教馆统配的设备基础上,进一步筹措资金,着力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1.各教室及功能室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齐备。目前,学校各功能室、教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完备,学生网络教室软硬件设备提档升级。
2.办公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各教师办公用笔记本电脑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各行政职能部门均配置办公用电脑,包括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
3.完善校园网络系统。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投入足额经费建设“三通两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应用平台。
2015年秋期以前,学校配备了高性能、大内存量服务器、远程教学资源接收机等信息处理、管理设备,通过购买互联网服务,建立了学校局域网,成功地实现了地网、校园网的互联,开展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下载与整合等应用。开通了经财网和政务网专线,确保了财务、人事信息安全。
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市电教站和技即术装备处干部多次亲临学校现场,就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和应用等开展工作指导。目前,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建立网络专线系统,学校网速全面升级。实现了“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线网络接口分布到每个教室、功能室和办公需要的场、点,无线网络信息实现校园全覆盖。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德阳教育搭建了“两平台”,即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检测、学生素质评价等应用系统建设,为学校师生设置了省、市信息资源平台用户账号,享受免费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资源平台。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有序推进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强调领导干部都加强信息化应用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2.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教师培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统一规划,通过送培和自学相结合方式,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保山配置达标。
3.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根据“培训在先、重在应用”的原则,以国培、专项培训和自学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wordXX、powerpoint、flash、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使教师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将其纳入教师评优选先、评职晋升、工资晋级等必要条件之一,充分发挥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有效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学校健全了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形成以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副校长分管、电教人员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各班主任负责班级电化教学设备管理、功能室人员负责功能室电化教学设备管理,各任课教师按规范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并完善应用登记。
为了规范管理,学校依据国家和省、市电教管理制度,成套完善了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和使用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地开展电教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电化教学,配合信息化建设,学校与各班主任和教师签订了电教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书,为健康、稳定、高效地推进电化教学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应用过程中,管理较规范,维修维护及时。在电教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到位、通过了市电教站的验收之后,教师用机和教室用机完成借用、登记等手续,并签订使用管理责任书。在使用过程中,落实登记制度,后勤管理部门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硬件和软件维护,使用应用和管理都较为规范。
四、信息化建设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
1.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目前,每个教师都已掌握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备课方式、课堂教学方式和辅助教学等,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教研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每个教师才能应用多媒体教学,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使繁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富有乐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2.各管理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如办公室安排布置工作等进入信息化时代,学校网站建设规范加强了办学情况的对外宣传。这既降低了办公成本,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3.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随着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升级和教师应用水平的提升,老师们在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都受益匪浅,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业绩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何锦老师参加省级心理学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2015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比中再获市级二等奖。
五、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新设备、新环境、新手段、新管理,面对新挑战,需要创新管理新机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如何更好提高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效益?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诸多现实而且普遍的问题,既关系到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更关系到教师们的思维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现提几点建议:
1.规范办公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办公环境。全新的办公环境对老师们的思维和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着强烈冲击,如何规范教师的现代化办公行为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学校要加强现代化办公的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措施,开展工作指导,优化现代办公条件和工作流程。要在保持卫生、整洁基础上,要求坚持安全、绿色上网,规范应用网络信息,不传播负面信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性。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校必须在加强师资培训基础上,针对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结合生源质量、教师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手段应用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研究,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积极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与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合探索,促进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规范、高效、有针对性地备课,选用适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用,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加强过程应用,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学校应该结合省、市、校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在教务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网络化。特别是在艺术和体育等素质评价方面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为教学质量提升找到突破口,提升管理水平。
近年来,学校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整体规划,积极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借助电化教育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现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作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提档升级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在过去原有电化教学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制约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面对新新形势、新任务,学校从长远发展考虑,结合市教育局的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在市电教馆统配的设备基础上,进一步筹措资金,着力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1.各教室及功能室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齐备。目前,学校各功能室、教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完备,学生网络教室软硬件设备提档升级。
2.办公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各教师办公用笔记本电脑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各行政职能部门均配置办公用电脑,包括配备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
3.完善校园网络系统。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投入足额经费建设“三通两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很好的应用平台。
2015年秋期以前,学校配备了高性能、大内存量服务器、远程教学资源接收机等信息处理、管理设备,通过购买互联网服务,建立了学校局域网,成功地实现了地网、校园网的互联,开展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下载与整合等应用。开通了经财网和政务网专线,确保了财务、人事信息安全。
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市电教站和技即术装备处干部多次亲临学校现场,就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资源和应用等开展工作指导。目前,市教育局统一部署,建立网络专线系统,学校网速全面升级。实现了“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有线网络接口分布到每个教室、功能室和办公需要的场、点,无线网络信息实现校园全覆盖。在应用软件建设方面,德阳教育搭建了“两平台”,即两平台指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检测、学生素质评价等应用系统建设,为学校师生设置了省、市信息资源平台用户账号,享受免费的网络教育资源服务,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提供资源平台。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有序推进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因此,学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强调领导干部都加强信息化应用技术学习,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提高工作效率。
2.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教师培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统一规划,通过送培和自学相结合方式,培养专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保山配置达标。
3.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根据“培训在先、重在应用”的原则,以国培、专项培训和自学等形式,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wordXX、powerpoint、flash、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使教师师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将其纳入教师评优选先、评职晋升、工资晋级等必要条件之一,充分发挥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为有效利用信息化设施设备,学校健全了电化教育组织机构,形成以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副校长分管、电教人员具体负责的组织机构。各班主任负责班级电化教学设备管理、功能室人员负责功能室电化教学设备管理,各任课教师按规范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并完善应用登记。
为了规范管理,学校依据国家和省、市电教管理制度,成套完善了电化教育工作人员职责和使用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有总结地开展电教工作。为进一步规范电化教学,配合信息化建设,学校与各班主任和教师签订了电教设备使用管理责任书,为健康、稳定、高效地推进电化教学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应用过程中,管理较规范,维修维护及时。在电教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到位、通过了市电教站的验收之后,教师用机和教室用机完成借用、登记等手续,并签订使用管理责任书。在使用过程中,落实登记制度,后勤管理部门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硬件和软件维护,使用应用和管理都较为规范。
四、信息化建设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
1.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目前,每个教师都已掌握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具备的能力,备课方式、课堂教学方式和辅助教学等,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教研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每个教师才能应用多媒体教学,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使繁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而富有乐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2.各管理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进程,如办公室安排布置工作等进入信息化时代,学校网站建设规范加强了办学情况的对外宣传。这既降低了办公成本,又提高了办事效率。
3.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随着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升级和教师应用水平的提升,老师们在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都受益匪浅,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业绩也在不断提升。2013年何锦老师参加省级心理学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获一等奖,2015年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评比中再获市级二等奖。
五、信息化建设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新设备、新环境、新手段、新管理,面对新挑战,需要创新管理新机制。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如何更好提高信息化设备的应用效益?如何进行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诸多现实而且普遍的问题,既关系到信息化设备使用效率,更关系到教师们的思维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现提几点建议:
1.规范办公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办公环境。全新的办公环境对老师们的思维和教育教学理念进行着强烈冲击,如何规范教师的现代化办公行为是一个基础性问题。学校要加强现代化办公的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措施,开展工作指导,优化现代办公条件和工作流程。要在保持卫生、整洁基础上,要求坚持安全、绿色上网,规范应用网络信息,不传播负面信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性。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学校必须在加强师资培训基础上,针对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结合生源质量、教师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手段应用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研究,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积极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学教学过程与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合探索,促进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规范、高效、有针对性地备课,选用适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用,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加强过程应用,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学校应该结合省、市、校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在教务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和质量监控,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网络化。特别是在艺术和体育等素质评价方面要不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为教学质量提升找到突破口,提升管理水平。
- 【发布时间】2015/12/30 14:00:11
- 【点击频次】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