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翟肇韬 刘 欢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道德乃是君子立身处世之本。”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德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老师的任务,它存在于每个学科之中,尤其是语文学科,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不谋而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不是思想品德学科,德育不是其全部内容,然而,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正如杜甫诗中所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细无声的教育会让学生领会得更加深刻。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依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它告诉我们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 古诗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 通过背诵默写,将古人的思想精华烂熟于心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会默写,这样日积月累,一篇篇文章携带着古人的思想精华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重要的营养。文天祥在国难面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苏轼在离别之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内心,相信有一天它们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 在知人论世、背景介绍环节,用古人的事迹感染学生。
  古诗文的作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面临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他们的所感所想、所作所为,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标杆。在知人论世、背景介绍环节,介绍古代名人的事迹,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2、 现代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现代文不同于古诗文,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体会、感受,学生就可以从中体悟真情、汲取正能量。在讲授《背影》一课时,学生谈到从自己父母的背影中看到辛苦与苍老,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二、依托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课文虽然经典,但毕竟数量有限。初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课外读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推荐与指导,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在书海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
  初一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给学生指定阅读书目为《论语通译》,每天课前读一小篇,课下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就这样,孔子的思想精华一天天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初二时,我们指定的书目是《世说新语》,“许多学生对其中的篇目都能熟读成诵,魏晋分流之士的旷达与儒雅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熏陶与影响。初三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明显增强,所以我们的推荐书目数量有所提升:《海底两万里》《培根随笔》《边城》《俗世奇人》,同时每周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摘抄感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相信从打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德育的细雨已经渐渐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依托随笔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每周都会布置学生写随笔,而且不限定学生的写作内容,因此随笔就成了学生流淌心灵话语的平台。老师会批改学生的每一份随笔,我们写的评语是对学生最“对症下药”的德育渗透。学生与同学闹矛盾时,我们开导;学生的思想有偏差时,我们纠正。字字评语,如滴滴水珠,无声无息,却滋润了学生的内心。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在德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北大醉侠”孔庆东所说:“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
  • 【发布时间】2015/12/30 13:42:49
  • 【点击频次】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