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校本课体现学科间融合

 

【作者】 李俊芳

【机构】 新疆奎屯124团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校地处新疆兵团,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我校学生使用计算机(学生机)配置比较落后。六年级(上册)教材是以博思BDS虚拟机器人内容为主,要求安装BSD电脑最低配置:内存512M,CPU:1G以上,显卡256M以上,硬盘10G以上,而我校的学生机根本达不到以上配置,我校也没有购进这款机器人,由于没有BDS虚拟机器人,而BDS虚拟机器人仿真系统软件也无法安装运行,学生既不能动手实体搭建机器人,也不能在电脑上通过软件搭建机器人。学生刚拿到教材时欣喜万分,兴趣十分浓厚,跃跃欲试,当老师把学校的具体情况向大家介绍后,学生都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立刻失去了兴趣。经过教师的耐心解释,教师机的演示操作,学生在第一、两节课时还稍表现出些许兴趣,由于这是一门动手很强的操作课程,每节课都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久而久之,每个班的几乎所有学生都失去了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信息课就成了教师拿着教材演示、独讲的 “独角戏”了。
  面对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信息老师陷入了反思:教材与实物不能配套,致使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很实用地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又能适时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这就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将六年级教材上的内容大致给学生做以介绍和了解后,决定不再按教材上。根据我校的计算机配置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他们所面临的具体学习情况(学校经常要求学生做手抄报、出黑板报,在班级教室的墙面、楼道内布置“文化一角”、“文化长廊”等项目),开展开发校本课程――《电子报的制作》。
  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先确立电子报的主题,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主题,比如“庆祝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纪念12·9运动”等等题材,师生共同商讨板块由哪些内容组成,大家再一起讨论版面的设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并联合了我校的美术老师给予美学方面的指导和讲解,需要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图片来衬托、突出主题,并聘请了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各个主题包含的民族含意和民族情操,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解各个主题所包含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在学生充分掌握了这些主题的意义和思想后,学生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了需要什么样的资料,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如何突出主题,最后由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给予学生在电脑上的技术指导。由于是多学科参与、并符合时代气息,学习生活中又要经常使用到,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涨,主动性也提高了,或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
  一次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而导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大胆尝试开发使用校本课程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在信息课上熟练地掌握了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报的技能,而且通过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更使学生意识到学科间的融合及各个学科不可或缺的学科地位及对我们学生学习生活及未来的深远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我们的制作电子报就涉及众多的学科边缘和基础学科。而我们这部分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克服了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了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教师也适时地引导学生不要偏科,学好每一门课程对我们的生活和将来都是有意义的。
  在学生收获了众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大多数学生不再害怕出板报、手抄报等,不再发愁怎么做,也不再简单地从网上下载抄袭和“难为”家长了。(听到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为了做手抄报经常让家长帮忙,甚至是让家长代替制作,而对于我们这的大多数家长来说,这些都是他们所欠缺的,所以家长也是经常非常头疼,基于不会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了,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同时,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 【发布时间】2015/12/30 13:33:27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