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唐诗宋词》教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是两处蔚为壮观的图景。学生的兴趣往往超过了一般性的文章,从古诗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古诗词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 唐诗宋词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刚刚结束了《唐诗宋词(选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收获颇多,在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拿出来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动之以情------古诗词中的诵读教学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其任务----学习并使用语言,而诵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诵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人云;“诗言志,词传情。”古诗词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只有通过读,才能够近距离地去接触作者的真实心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接触文本,走进作者呢?教师的范读起了关键作用。
我在给学生做诵读示范的时候,避免了平板乏味,而是去根据不同题材的作品去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调、语气、语顿的变化,营造适当的情感氛围,将自己与作品传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诵读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师的诵读师范,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诵读。在教师的指引下去朗读去品味,教师应侧重于语音、语气、情感方面的指导。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课堂不算是一个好的语文课堂。
二、晓之以理------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
新形势赋予了语文新的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代诗词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材料。诗词应该发挥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收其思想启迪。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渗入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对学生开展了不同的教育。再讲“南宋的乱世词心”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们领略了一大批爱国志士的浩气壮怀。激发抗金斗志的岳飞《小重山》,渴望奔赴沙场的陆游《诉衷情》,勇于乘风破浪、北战中原的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威武雄壮、战场杀敌的辛弃疾《破阵子》……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一颗颗炽热的心。
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审美教育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有积极的意义。在讲《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时就侧重了这方面。诗词往往是情与景的结合体,有时“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六种景物巧妙组成了一幅鲜明独特的画面,诗中没有一字表现游子的思乡之苦和赶路的辛苦,但通过这些事物间的联系,学生们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意思,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另外,在诗词的讲解中,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法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位著名画家想要在自己的杰出的弟子中选婿,就以《安静》为题作画,谁画得好就嫁给谁。一弟子画了一个湖,湖面像一块镜子,光滑平静,远处的山和近处的花草倒映在水面上,十分清楚。另一弟子画了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水珠仿佛要溅出画面,瀑布旁有一棵小树,小树上有一个小巢,小巢里有一只小鸟,小鸟正睡的香甜。最后,这名弟子被选中了。
通过这个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会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安静并非寂然不动,安静的真正定义是既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激流、险滩,又能冷静地看待人生机遇、幸运,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动荡,都能执着坦然地先自己的目标迈进。
最重要的是我在讲诗词时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让学生从诗人身上学到他们宝贵的品质:学到了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个人价值的存在,学到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顽强毅力,学到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学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心态。在育人中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三、以娱带学------古诗词中的活动教学
语文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活动性教学包括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来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
朗读背诵是诗词学习的两个重要的环节,而背诵的难度又较大,如何使学生读能成诵呢?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背诵活动:背诵接龙,比速度,比质量;小组比赛制,抽签赋分; 海选制,层层选拔、背诵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背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一举两得。
诗词课需要激情,更需要煽情,课堂上如果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没有泪眼蒙眬,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如果不会潇洒不会多愁善感,也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你也同样能找到适合你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陆琦.以诗教诗 相照对境[J].《教学与研究》,2012.07
[2]龚惠林.我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诗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0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唐诗宋词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刚刚结束了《唐诗宋词(选修)》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收获颇多,在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拿出来和同行们一起分享。
一、动之以情------古诗词中的诵读教学
语文课的性质决定了其任务----学习并使用语言,而诵读又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诵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人云;“诗言志,词传情。”古诗词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只有通过读,才能够近距离地去接触作者的真实心灵。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地接触文本,走进作者呢?教师的范读起了关键作用。
我在给学生做诵读示范的时候,避免了平板乏味,而是去根据不同题材的作品去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调、语气、语顿的变化,营造适当的情感氛围,将自己与作品传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诵读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师的诵读师范,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诵读。在教师的指引下去朗读去品味,教师应侧重于语音、语气、情感方面的指导。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老师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个不善于引导学生读书的课堂不算是一个好的语文课堂。
二、晓之以理------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
新形势赋予了语文新的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代诗词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材料。诗词应该发挥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接收其思想启迪。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渗入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对学生开展了不同的教育。再讲“南宋的乱世词心”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们领略了一大批爱国志士的浩气壮怀。激发抗金斗志的岳飞《小重山》,渴望奔赴沙场的陆游《诉衷情》,勇于乘风破浪、北战中原的张孝祥《闻采石战胜》,威武雄壮、战场杀敌的辛弃疾《破阵子》……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一颗颗炽热的心。
此外,我还注重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审美教育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有积极的意义。在讲《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时就侧重了这方面。诗词往往是情与景的结合体,有时“不著一字,尽显风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六种景物巧妙组成了一幅鲜明独特的画面,诗中没有一字表现游子的思乡之苦和赶路的辛苦,但通过这些事物间的联系,学生们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中所包含的意思,正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另外,在诗词的讲解中,我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法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位著名画家想要在自己的杰出的弟子中选婿,就以《安静》为题作画,谁画得好就嫁给谁。一弟子画了一个湖,湖面像一块镜子,光滑平静,远处的山和近处的花草倒映在水面上,十分清楚。另一弟子画了一个飞流直下的瀑布,水珠仿佛要溅出画面,瀑布旁有一棵小树,小树上有一个小巢,小巢里有一只小鸟,小鸟正睡的香甜。最后,这名弟子被选中了。
通过这个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会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安静并非寂然不动,安静的真正定义是既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激流、险滩,又能冷静地看待人生机遇、幸运,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动荡,都能执着坦然地先自己的目标迈进。
最重要的是我在讲诗词时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让学生从诗人身上学到他们宝贵的品质:学到了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个人价值的存在,学到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顽强毅力,学到了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学到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心态。在育人中教学使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三、以娱带学------古诗词中的活动教学
语文新课标要求“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活动性教学包括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来完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加大了这方面的训练。
朗读背诵是诗词学习的两个重要的环节,而背诵的难度又较大,如何使学生读能成诵呢?我在课堂上开展了别开生面的背诵活动:背诵接龙,比速度,比质量;小组比赛制,抽签赋分; 海选制,层层选拔、背诵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背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争第一的拼搏精神,一举两得。
诗词课需要激情,更需要煽情,课堂上如果没有激动,没有兴奋,没有泪眼蒙眬,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语文老师如果不会潇洒不会多愁善感,也不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你也同样能找到适合你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陆琦.以诗教诗 相照对境[J].《教学与研究》,2012.07
[2]龚惠林.我让学生走上讲台讲授诗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03
- 【发布时间】2015/12/30 13:28:41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