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激发兴趣,快乐作文——让学习作释放童真,灵性飞扬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作文,是讲述学生经历,感悟,表达内心真情的一种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写作初始阶段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因此我们教作文,不只是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触动孩子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使学生释放童真,灵性飞扬
关键词: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释放童真 灵性飞扬
一、创设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所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兴趣受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1、创设观察情境 培养观察力激发习作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如:在练习写植物的时候,让家里有植物的学生把植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植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植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2、创设想象情境 培养想象力激发习作兴趣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习作兴趣。如写《我会变》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我会变成什么?会做什么?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四一六人),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走进多彩的生活 激发习作兴趣
赞可夫曾说过:“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1、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有了亲身体验,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2、让个性化习作再现生活
个性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因此,作文教学中,只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就能实现学生个性化习作。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改革课堂沉闷呆板的气氛。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课老师教,学生写,都要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我选取更利于彰显孩子个性、解决他们生活需要的习作内容让学生练笔,并将想、说、画、写结合在作文课中。例如学完《桂林山水》后,让孩子们为桂林打上一则广告,学完《陶罐和铁罐》中让全班孩子对文章进行续写这些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练笔内容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又听又说,又画又写,时而独立创作,时而同桌创编,时而四人小组合作写作等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作文课气氛活跃宽松,孩子们不同的生命个性,不一样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思维特点被大大激活了,个个显现出了耀眼的个性光彩。他们将各自对生活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观察,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最真实最深刻最独到的感受用笔抒发出来,融入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再现了他们眼中认识到的真实的生活。
三、释放童真,灵性飞扬 激发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当学生真正“我手写我心”时,才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那么,如何酝酿一片适宜的土壤,让学生把对生活真真切切的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呢?作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探索:
1、关注个体,赏识童真
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的赏识则可以促进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的习作氛围,要承认“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注每个学生对生活千差万别的体验,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个体、尊重个人的经历。如写运动会,多数孩子写的是快乐、兴奋,可是有一个学生却写“今年的运动会是一个痛苦”,他历数了运动会由于天气炎热,自己中暑后,头晕目眩,上吐下泻的难受情景,以及在跑步比赛中虽然尽力,但仍未取得名次的悲伤心情。可想而知,运动会对于他还有何味可言?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又要赞赏他们敢写真话,使他们继续写出极富个性的文章。
赏识儿童,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展示,让其多得到认同、少些失落感,学会欣赏自己,树立信心。
2、激活“童言”,留驻童真
儿童的语言本来是“无忌”的,但在成人影响下、书面语言的限制下,逐渐成了“有忌”的了,作文中难见到灵气的话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捕捉,留住孩子率真的童言。我的班中有个寡言的女孩子,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一把小花伞总不离身。偶尔问起她带伞的缘由,她说:“小花伞是我的快乐!”多么诗意的话!我引导她何不以《快乐伞》为题写首小诗,于是“快乐,是一把美丽的小花伞\不快乐的时候打开它\把伤痛和泪水挡在外面\快乐的时候打开它\把阳光和欢笑洒进来”就跃然纸上。虽稚嫩,却是那么的真情浓浓!
只有当学生敞开心扉扑向生活的百果园,乘着想象的羽翼抒写性灵时,作文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成为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语言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来;在习作时注重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8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释放童真 灵性飞扬
一、创设情境 激发习作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阿杰所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兴趣受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1、创设观察情境 培养观察力激发习作兴趣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如:在练习写植物的时候,让家里有植物的学生把植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植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植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2、创设想象情境 培养想象力激发习作兴趣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习作兴趣。如写《我会变》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我会变成什么?会做什么?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四一六人),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走进多彩的生活 激发习作兴趣
赞可夫曾说过:“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1、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有了亲身体验,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总之,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2、让个性化习作再现生活
个性是每个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因此,作文教学中,只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就能实现学生个性化习作。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改革课堂沉闷呆板的气氛。在新课标下的作文课老师教,学生写,都要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学中,我选取更利于彰显孩子个性、解决他们生活需要的习作内容让学生练笔,并将想、说、画、写结合在作文课中。例如学完《桂林山水》后,让孩子们为桂林打上一则广告,学完《陶罐和铁罐》中让全班孩子对文章进行续写这些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练笔内容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又听又说,又画又写,时而独立创作,时而同桌创编,时而四人小组合作写作等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作文课气氛活跃宽松,孩子们不同的生命个性,不一样的生活阅历,不同的思维特点被大大激活了,个个显现出了耀眼的个性光彩。他们将各自对生活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观察,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最真实最深刻最独到的感受用笔抒发出来,融入到了自己的习作中,再现了他们眼中认识到的真实的生活。
三、释放童真,灵性飞扬 激发习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当学生真正“我手写我心”时,才使“作文”与“做人”得到和谐的统一。那么,如何酝酿一片适宜的土壤,让学生把对生活真真切切的感悟表达得淋漓尽致呢?作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探索:
1、关注个体,赏识童真
写作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的赏识则可以促进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由的习作氛围,要承认“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注每个学生对生活千差万别的体验,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个体、尊重个人的经历。如写运动会,多数孩子写的是快乐、兴奋,可是有一个学生却写“今年的运动会是一个痛苦”,他历数了运动会由于天气炎热,自己中暑后,头晕目眩,上吐下泻的难受情景,以及在跑步比赛中虽然尽力,但仍未取得名次的悲伤心情。可想而知,运动会对于他还有何味可言?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真实感受,又要赞赏他们敢写真话,使他们继续写出极富个性的文章。
赏识儿童,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展示,让其多得到认同、少些失落感,学会欣赏自己,树立信心。
2、激活“童言”,留驻童真
儿童的语言本来是“无忌”的,但在成人影响下、书面语言的限制下,逐渐成了“有忌”的了,作文中难见到灵气的话语。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捕捉,留住孩子率真的童言。我的班中有个寡言的女孩子,无论晴天还是雨天,一把小花伞总不离身。偶尔问起她带伞的缘由,她说:“小花伞是我的快乐!”多么诗意的话!我引导她何不以《快乐伞》为题写首小诗,于是“快乐,是一把美丽的小花伞\不快乐的时候打开它\把伤痛和泪水挡在外面\快乐的时候打开它\把阳光和欢笑洒进来”就跃然纸上。虽稚嫩,却是那么的真情浓浓!
只有当学生敞开心扉扑向生活的百果园,乘着想象的羽翼抒写性灵时,作文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成为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语言文字充分地表达出来;在习作时注重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8期
- 【发布时间】2015/12/30 13:25:38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