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色感能力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杨兴菊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城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色感能力是我们低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创新策略,让学生在游戏参与、音画结合、观察生活、语言描述中感知、认识色彩,从而在反复接触中形成色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感能力  培养
  色感,即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反映了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大小。我们知道,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和表现手段,美术作品表达的内容的和表现的情感主要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所以,作为为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必然要为学生良好色感能力提升埋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色感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而低段学生对颜色的认识是从辨别颜色开始的,然后才逐渐发展到颜色配对指认颜色,最后才掌握颜色名称,进行颜色命名。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就可从下面几项实践来培养学生色感能力。
  一、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捕捉色彩
  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的确,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热衷于游戏活动,很多事物的认识就是在这项活动进行的。抓住学生认识事物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片识色的方式感知捕捉色彩。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实践中,我们可以将各种颜色的图片穿插出现在儿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捕捉色彩、感受色彩。这样的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美术天性一触即发,瞬间得到释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形与色》一课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色彩,如红、黄、蓝、绿等色彩时,就可以收集各种颜色系列的水果、动物、植物等卡片,上课时,我们就可创设导入情境:小朋友,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接下来老师每讲完一种颜色,看看谁手中的卡片和老师手中的卡片是同一种色彩,如果是就举手,到讲台上来在老师的卡片周围放好。于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认真听完老师讲课后,都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手中的卡片放到台上准确的位置。学生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二、让学生在音画结合中感知色彩
  常言道,美术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凝固的画面。音乐与美术是不可分割的两种审美艺术,都担当着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奠基重任。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寓音乐于教中,实现音画结合教育。这样,音乐就不仅能发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用了,还起着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灵感的功效。因此,教学时,我们尽可能把音乐带入美术课堂,来提高画面色彩的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受到耳濡目染的催化作用,情绪被调动起来,注意力得到聚焦,色彩印象会更加深刻。实践中,我们运用这种音画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增强美术色彩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展艺术空间,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色彩随音乐起舞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快乐,美术色彩在音乐感染力的辅助下更加具有动感美。例如在教学《春天的颜色》一课中,可以伴随多媒体播放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同时展示符合这首歌曲的一幅青山绿水、红花绿草、小黄鹂的春天风景画,让学生通过听视的共同作用,在跳动的音符中感受春天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春天五彩缤纷、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美好的记忆。小朋友们,春天如此的美丽,那么春天的颜色是什么颜色呢?你想用什么颜色来描绘春天呢?我们都来画一画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加以描绘和表现春天。涂抹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的色彩,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景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认识色彩
  美术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艺术,是美的源头。而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成人尚且如此,小学生更是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无法发现生活中处处蕴藏的美。但这种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不能培养,而需要我们创新策略,加以反复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是从感知色彩、认识色彩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色感能力就需要我们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开始。这也可以从心理学研究得到证实:人的大脑信息80%是来源于视觉下的观察,而观察在美术学习中不但伴随着思维与记忆的产生,而且是收集与储存美术知识的窗口。因此,培养小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进入色彩世界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在美术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让学生在语言描述中理解色彩
  理解色彩就是用语言描述色彩,知道不同场景、不同主题运用不同色彩或表现不同情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幻想,渴望使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画出自己蓝天下的七彩童年。为了使童年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渴望学习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以此来完善好自己的蓝图。这就需要我们将各种色彩的特征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与感受,在反复刺激下产生色感。这样就可为小学生丰富的表现力,特别是想象力增加一些可变元素,从而美术作品富有感情且充满色彩变化,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来。色彩是一种艺术语言,是传达艺术精神的一抹重彩。虽然我们说色感的外在表现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我们可通过实物图片来引导学生表达,说出图片特征。这样,从其语言描述中我们就可感知到学生的色感能力强弱。
  总之,培养学生色感能力是我们低段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不但要抓实抓牢,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让学生主动识色、辨色,有良好的色彩素养,为学生将来较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基。
  参考文献:
  [1]冷春林,浅谈色彩教学中色彩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7年。
   [2]张文林,色彩教学中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J].素教教师,2011年。
  [3]陈燕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
  • 【发布时间】2015/10/2 10:42:50
  • 【点击频次】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