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班课堂,梅花三弄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起小班教育,对于我们从大班制的传统教育中走出来的人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虽然我们是年轻人!但好在我们都年轻,能有幸和我们的小班一路走来,一起成长。我们一起见证了小班教育作业面批面改的有效批改给南川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丰收的喜悦,见证了小班教育小组合作的有效操控的新理念对我们教育理念的全新洗礼,见证了小班教育下孩子们得到了最佳、最有效的关怀,见证了我们年轻人在这片小班教育的沃土上由一根小苗迅速成长为一棵大树的生命奇迹。
关键词:有效批改 小组合作的操控 有效关注
2008年9月,我带着原本的赤诚和梦想走进了我的工作岗位,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更是陌生的教育理念——小班化教育。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业面批面改、小组合作等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陌生的是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对这些理念的有效操控。
作业“面对面”
每次在大会小会上,教务处主任都会告诉我们,小班化教育,作业一定要做到面批面改。年轻气盛的我最初很不理解,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作业本上对号、错号都有,批语也有,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何必要这样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面批面改有了新认识。
记得一次改听写本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竟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理所当然的就认为他是上课没听讲,甚至联想到他对自己的课不满意,顿时火冒三丈,叫来一问才知道,他对上节课的板书图一点都不理解,从他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他渴望求知,他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语文课!那时我才明白,一个孩子的心智,是不能拿简单的对号与错号去衡量的。而在小班教育的大舞台上,它的优势就在于人少,我们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醒每一个孩子,通过面批面改,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的对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老师将很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困惑,对他们的辅导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这些都使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成为水到渠成。当老师和学生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本体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同时,作业面批面改,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提高课堂的可关注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心灵沟通与方法辅导同步并进的过程。正像邵瑞珍老师所说:“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辅导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且能体现教育的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渗透德育教育,是师生关系融洽,教育和谐的很好体现。”①于是,在以后与小班一起成长的日子里,作业的面批面改一直都没有放弃过!
小组“手拉手”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尤其是刚从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我们来说,在小班教育的课堂上,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对小组合作的有力调控。刚上讲台时理所当然地以为,小组合作不就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嘛。慢慢才发现,不是每个孩子都很自觉,不是每个孩子在小组里都积极发言,他们面对面坐在一起其实只是貌合神离,甚至是说闲话。通过不断地听课和老教师的不断指点,我才知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上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不是一个“艰辛”就能解决问题的。
初上讲台的时候,由于年轻,对学生没有太强的震慑力,每次一让小组讨论问题,趁老师不注意他们就嘻嘻哈哈闲聊,然而,痛定思痛,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气只不过是拿孩子的不懂事惩罚自己,是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的。尤其是在听了带上一级小班的老师的课后发现,他们的课堂竟做到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忽然觉得,现在急需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没有闲心说闲话。于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知道,要以自己的幽默和博识来吸引学生,以小组间的竞争来带动小组成员的合作,以小组长来监督小组成员等多种方式,使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而不是袖手旁观,从而形成小组成员手拉手,小组之间手拉手的课堂大格局。
想要小组合作有效,首先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此,从初一开始我在每节课的开堂五分钟设计了“小小故事会”,每天由一个同学讲一个小故事,他讲完之后,每小组出一个同学点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刚才故事中一些细节进行提问,如果没有细心听答不上来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开拓了视野,又学会了仔细倾听,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同时,小组合作需要真实有效,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②经过不断的实践,我所带的班级在八年级的时候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绩分布、性格品行等因素平均分成了七个小组,每组只有四个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由于每个组人少,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其他三个人都能认真细心地听,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我的欲望,而不是只听他人或照搬参考书。而对每个小组而言,由于组少,每个小组每堂课都有展示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怎么办?为此学校组织我们去兄弟学校听课,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将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语文成绩的高低编为一到四号。每次读课文、听写字词、小组展示等,就叫每个小组的相同号,依情况给各小组加分,然后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分,并对第一名的小组给予奖励。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如果不能给本小组加分,他们会感到很羞愧。就这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而在此之前,在摸索中慢慢成长,还是走了不少弯路,老师累学生更累。
而作为年轻教师的另一困惑就是,小组内没有团队意识,各自为政,甚至一些能力差的孩子是一只无法飞翔的孤雁,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我发现,小组内一定要培养一只领头雁,由这只领头雁带着其他的小雁子,尤其是飞翔能力比较差的一起飞翔。但一定要避免“好学生说,差学生听”的局面,这就需要老师在转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和点拨,放心但不能放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小组合作但不能依赖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不能适应所有的教学问题情境,只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才能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③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去讨论,而是一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启发,需要讨论才讨论:另外,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订正,相互监督背诵,也是小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只理解为讨论。
课堂“心连心”
小班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刚上讲台,很容易受到自己原本受教育的模式影响,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一吐为快,或者是只关注到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几个同学而忽视了大部分同学。其实,这就犯了课堂教学的大忌,老师跟学生“貌合神离”,栽了几次跟头后才发现,课堂需要有效的设计和有效的关注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连心”。
记得刚来的时候,校长听了我的一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可进行随堂测试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同学的知识点并没有掌握。我才意识到,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代价是沉重的,课堂不是老师或是部分活跃同学的独角戏。一次,一个主任听我的课,评价说能关注到大部分学生,但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小班教育的优势就在于,每堂课每个孩子的“被点击率”完全能达到百分之百,有的同学甚至一节课能被老师叫到好几次,尤其是那些上课爱走神的同学,被这样的“点击率”时时警醒着。其实有时一个简单的复述就能做到。而我,也正是伴随着小班教育的成长,由最初的自己讲,变为自己讲加部分学生说,又变为自己讲加所有同学说,最终转变为师生互动,这样,老师才能时刻感觉到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做到师生“心连心”。
其实有效的关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每个学生有被提问的可能,而更多的应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动起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事可做,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有所收获。比如,重要的作家作品或是新课标中要求的重要文学常识限时两分钟背诵,之后老师检测和相互检测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他们那种顺利过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夯实了基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每一个教学实践者用心用情,真的,感谢小班教育的大熔炉,让现实与我们的追求不断靠近。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只有热血、眼泪、辛劳和汗水。”在为人师表的大道上,在小班教学实践的大道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①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陈旭远,张杰.新课程实用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
关键词:有效批改 小组合作的操控 有效关注
2008年9月,我带着原本的赤诚和梦想走进了我的工作岗位,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更是陌生的教育理念——小班化教育。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作业面批面改、小组合作等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概念,陌生的是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对这些理念的有效操控。
作业“面对面”
每次在大会小会上,教务处主任都会告诉我们,小班化教育,作业一定要做到面批面改。年轻气盛的我最初很不理解,觉得有这个必要吗?作业本上对号、错号都有,批语也有,学生一看就明白了,何必要这样呢!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面批面改有了新认识。
记得一次改听写本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竟是大片大片的空白,理所当然的就认为他是上课没听讲,甚至联想到他对自己的课不满意,顿时火冒三丈,叫来一问才知道,他对上节课的板书图一点都不理解,从他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中我知道,他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他渴望求知,他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语文课!那时我才明白,一个孩子的心智,是不能拿简单的对号与错号去衡量的。而在小班教育的大舞台上,它的优势就在于人少,我们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提醒每一个孩子,通过面批面改,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的对错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老师将很容易捕捉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和他们的困惑,对他们的辅导更容易做到有的放矢,而学生也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信心,这些都使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成为水到渠成。当老师和学生能够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候,也就是师生本体受到充分尊重的时候。同时,作业面批面改,作为有效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提高课堂的可关注性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心灵沟通与方法辅导同步并进的过程。正像邵瑞珍老师所说:“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辅导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且能体现教育的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渗透德育教育,是师生关系融洽,教育和谐的很好体现。”①于是,在以后与小班一起成长的日子里,作业的面批面改一直都没有放弃过!
小组“手拉手”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尤其是刚从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我们来说,在小班教育的课堂上,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对小组合作的有力调控。刚上讲台时理所当然地以为,小组合作不就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嘛。慢慢才发现,不是每个孩子都很自觉,不是每个孩子在小组里都积极发言,他们面对面坐在一起其实只是貌合神离,甚至是说闲话。通过不断地听课和老教师的不断指点,我才知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道路上我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不是一个“艰辛”就能解决问题的。
初上讲台的时候,由于年轻,对学生没有太强的震慑力,每次一让小组讨论问题,趁老师不注意他们就嘻嘻哈哈闲聊,然而,痛定思痛,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气只不过是拿孩子的不懂事惩罚自己,是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的。尤其是在听了带上一级小班的老师的课后发现,他们的课堂竟做到学生积极而有效地参与,忽然觉得,现在急需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没有闲心说闲话。于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我知道,要以自己的幽默和博识来吸引学生,以小组间的竞争来带动小组成员的合作,以小组长来监督小组成员等多种方式,使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而不是袖手旁观,从而形成小组成员手拉手,小组之间手拉手的课堂大格局。
想要小组合作有效,首先需要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此,从初一开始我在每节课的开堂五分钟设计了“小小故事会”,每天由一个同学讲一个小故事,他讲完之后,每小组出一个同学点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刚才故事中一些细节进行提问,如果没有细心听答不上来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开拓了视野,又学会了仔细倾听,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同时,小组合作需要真实有效,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②经过不断的实践,我所带的班级在八年级的时候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绩分布、性格品行等因素平均分成了七个小组,每组只有四个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由于每个组人少,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其他三个人都能认真细心地听,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我的欲望,而不是只听他人或照搬参考书。而对每个小组而言,由于组少,每个小组每堂课都有展示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那么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小组之间要形成竞争,怎么办?为此学校组织我们去兄弟学校听课,受益匪浅。回来后,我将每个小组的成员按语文成绩的高低编为一到四号。每次读课文、听写字词、小组展示等,就叫每个小组的相同号,依情况给各小组加分,然后每月进行一次总评分,并对第一名的小组给予奖励。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如果不能给本小组加分,他们会感到很羞愧。就这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而在此之前,在摸索中慢慢成长,还是走了不少弯路,老师累学生更累。
而作为年轻教师的另一困惑就是,小组内没有团队意识,各自为政,甚至一些能力差的孩子是一只无法飞翔的孤雁,通过听老教师的课我发现,小组内一定要培养一只领头雁,由这只领头雁带着其他的小雁子,尤其是飞翔能力比较差的一起飞翔。但一定要避免“好学生说,差学生听”的局面,这就需要老师在转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和点拨,放心但不能放纵。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应用小组合作但不能依赖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与策略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不能适应所有的教学问题情境,只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选择教学策略,才能使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③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去讨论,而是一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启发,需要讨论才讨论:另外,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订正,相互监督背诵,也是小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只理解为讨论。
课堂“心连心”
小班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刚上讲台,很容易受到自己原本受教育的模式影响,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一吐为快,或者是只关注到课堂上比较活跃的几个同学而忽视了大部分同学。其实,这就犯了课堂教学的大忌,老师跟学生“貌合神离”,栽了几次跟头后才发现,课堂需要有效的设计和有效的关注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连心”。
记得刚来的时候,校长听了我的一堂课,自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效果很好。可进行随堂测试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同学的知识点并没有掌握。我才意识到,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代价是沉重的,课堂不是老师或是部分活跃同学的独角戏。一次,一个主任听我的课,评价说能关注到大部分学生,但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小班教育的优势就在于,每堂课每个孩子的“被点击率”完全能达到百分之百,有的同学甚至一节课能被老师叫到好几次,尤其是那些上课爱走神的同学,被这样的“点击率”时时警醒着。其实有时一个简单的复述就能做到。而我,也正是伴随着小班教育的成长,由最初的自己讲,变为自己讲加部分学生说,又变为自己讲加所有同学说,最终转变为师生互动,这样,老师才能时刻感觉到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做到师生“心连心”。
其实有效的关注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每个学生有被提问的可能,而更多的应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动起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事可做,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有所收获。比如,重要的作家作品或是新课标中要求的重要文学常识限时两分钟背诵,之后老师检测和相互检测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激发他们那种顺利过关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夯实了基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每一个教学实践者用心用情,真的,感谢小班教育的大熔炉,让现实与我们的追求不断靠近。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只有热血、眼泪、辛劳和汗水。”在为人师表的大道上,在小班教学实践的大道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①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陈旭远,张杰.新课程实用教学艺术.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8.
- 【发布时间】2015/10/2 10:29:40
- 【点击频次】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