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作者】 王华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镇裕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懂得感恩是体现一个人高素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往往将长辈以及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让他们明白感恩的意义和如何感恩,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困难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感恩教育
        当前,我们的大部分孩子,在物质优越条件下成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辈的溺爱与教育失当,导致了他们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懂得感恩。在学习上表现为拈轻怕重,缺乏责任心,耐挫能力差,甚至个别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提高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素材,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1、感恩父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在教材中有许多表达父母之恩的文章,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背影》中,"父亲在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拖着肥胖而吃力的身体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和离别之时对儿子的恋恋不舍。在学习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中,通过一对穷夫妻感悟到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都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至爱亲情,血浓于水。在《陈情表》中李密为赡养祖母而拒绝晋武帝的征召,其情悲恻动人。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
  2、感恩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像一股清泉,向孩子们的心田注入知识的甘露;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在鲁迅《藤野先生》中能够让学生看到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待人热诚、对生严格、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他就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恩师。在魏巍《我的老师》中向学生塑造了慈母般的老师,使同学领悟到老师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到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我们应该感谢老师。
        3、感恩祖国。从非典、雪灾、5.12汶川大地震、水灾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祖国为关怀。每当灾难来临,国家总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救助。不论是国家领导人,或是官兵战士,又或是医务人员、志愿者,都急迫地赶到灾区,不分日夜给予需要的兄弟姐妹最及时的救护与安慰。再艰难,再有险阻,也挡不住这一颗颗炽热的心,不忍同胞受苦受难!在《万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在《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通过学习《〈长征〉节选》等课文,使学生知道今天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从而产生对革命先烈由衷的敬意,感恩祖国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树立报效祖国思想。
  充分利用教学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感恩教育,使之在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产生思想得到共鸣,从而在内心深处扎下感恩的情感之根。
        二、正面引导学生感恩教育价值取向,学会理解感恩的实质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祖国、对老师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最好报答;是对祖国、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感恩要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责任教育。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忧心;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要以优异的成绩和可骄的成功来回报老师的谆谆教诲。
        感恩要学会相处。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利用感恩教育方法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俗话说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识恩、知恩。
        (一)故事引领,让学生识恩。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士为知己者死"、"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类的寓言童话,名人名家的感恩篇章,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故事教育法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对学生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比较显著的。
        (二)榜样示范,让学生知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时候家长、老师就是孩子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老师必须心怀一颗感恩之心。面对困难要勇敢接受;身处逆境要自强不息;图谋大业要善始善终;春风得意要戒骄戒躁。要保持超越的心、平等的心、柔软的心、包容的心。家长、老师的感恩行动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一种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些都是爱的表现,可以传递给孩子们一种愉快的情(下转第74页)(上接第88页)绪体验,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感染力量。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三)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恩。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钱学森心念祖国的话:"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在一唱三叹个性化的朗读中,营造浓浓的情绪场,深刻感受钱学森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报国之志。二是突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段,要引领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在《忆铁人》、《我是您的儿子》中,指导学生多形式朗读,体会铁人、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在《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课文学习中,通过感情朗读重点段,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教育学生感恩历史,感恩劳动人民,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感恩行动,让学生报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回报不一定非得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远渡重洋、留学海外,我们也要时刻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正如世纪老人巴金所说:"我是春蚕吃的桑叶就要吐丝"。春蚕付出了,也获得了,得到的却是人们的赞美与钦佩。在《春天的雨点》一文中我们换位思考:"假如你是达丽玛,目送老师在绵绵春雨中远去,你会在心里念叨些什么?"。在《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中,"钱学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一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孜孜不倦地奉献一生。此时此刻,你想对钱爷爷说什么呢?"。我还可以利用有特定意义的节日,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等,创设各种感恩情境,鼓励学生报恩。如给父母端一杯热茶,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老师亲手制作一份贺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地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让孩子在施恩报恩中体会给予的快乐。让学生从报恩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体验生活,学会感激,学会报恩,这无疑是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既教会了青少年对身心、学习、工作和理想的高度负责,也教会了他们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总之,我们应该对语文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充分结合教材,挖掘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材料,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从而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
        [2]冯秋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 
        [3]翁亚林,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初探[J].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4]李改梅,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神州,2012(6)。 
        [5]孙岩,《让青少年从小学会感恩》,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田玉贞,《让爱传承》,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滕刚,《感恩父母》,河山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 【发布时间】2015/9/8 10:36:52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