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几许思考

 

【作者】 向安婧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嘉陵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行为努力的方向,不仅影响着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课的取向,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实践中我们应从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着力,所设目标应服从总体目标,分层梯度设计,让不同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获得不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可以说,是教师一切教学行为努力的方向,不仅影响着课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课的取向,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了达成实现,需要我们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维度出发,重新定位与设计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个别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领悟不深、目标认识不清,在对具体课堂教学预设时总是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共商,谈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应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呼声,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这一责任的落实就必然要化在教学目标中。实践中某些教学目标设计出现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不了解,不生活化、就无法体现出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这条主线,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设计教学目标。
        二、课时目标应服从学科整体目标
        新课标下的课程目标,既从总分出发,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阐述,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知识技能学习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载体,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又按事件发展来研究,分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这些词语对知识、技能、情感培养达成既有方法上的要求,又有层次上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以前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三、课时目标应显性与隐性并重
        课时目标中,既要有显性目标,又要有隐性目标,实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并重。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所谓隐性目标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并且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时,其显性目标为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理解如何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并能正确地计算侧面积;其隐性目标是通过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转立体为平面,再把"面"转换成"体",达到了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见,显性目标的达成必须有隐性目标的作用,而隐性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显性目标,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统一整体,使学生获得发展。  
        四、目标设计应注重层级递度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①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②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桃"了。
        总之,教学目标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既要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层级递进的关系,同时又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达成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总体目标,实现"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梦想。
        参考文献:
        [1]马君儿,关于数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思考[J].新西部,2009年。
        [2]刘家岭,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式数学教学模式探讨[J].数学大世界杂志,2011年。
        [3]马子豪,新课程理念下我国数学教学应用模式创新式实践[J].国家教育周刊,2012年。

  • 【发布时间】2015/9/8 10:25:16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