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比兴释义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解释历来都没有异议,但是人们对“比”含义的解说,本人不敢苟同。
那么,人们历来都是怎样解释“比”的呢?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对“比”作出的解释流传最广,“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对“比”的这些解释,笔者以为是正确的。
但是后来人们在解释“比”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比”解释成比喻,而且也往往都引用朱熹的解说。
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点说,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1]
再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第37页:“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事物生动形象”[2]
又如董亚平、田宜弘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第5页:“比”,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事物生动形象,给人真实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再有曹廷华主编的《文学概论》第134页:“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3]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众口一词,均言称“比”为比喻、比拟义。我所见到的教学参考资料也都把“比”解释成比喻。
第一个把朱熹的“以彼物比此物”之“比”解释成比喻的人已无从考证,但后来者难说不是以讹传讹。
换个角度想,我们现代诗文中的比喻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什么时候以“比”名之了?这至少说明,人们潜意识里讨论的是比兴之“比”,而非一般的比喻。
《周礼》“六诗”中最早提到“比”,那么“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周礼·春官》中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之说,后人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即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说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休;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诗大序》中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汉唐时期对《周礼》“六诗” 所作的解释,也是最早对“六诗”所进行的解说,但是“六诗”和“六艺”都不是“风、雅、颂”“赋、比、兴”这样的顺序和分类,很显然,这时的“六诗”应指《诗经》内容或形式上的六种类型(体裁),更没有时下的“比兴”之说。
依据商周时期甲骨文来判断此时“比”的含义应该说最为可靠,从甲骨文字形看,它是个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比”的本义是并列、并排。那么,作为“诗之体”, “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就是指《诗经》诗歌的六种体载,“比”是六种体裁之一,类似于骈体诗吧。
朱熹承袭了孔颖达“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之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到这时已完全把“比”视作“诗之用”而非“诗之体”了。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但朱熹并没说“比”是比喻之义,也许当时的语汇里没有“比喻”之说,那么“比”究竟可能有哪些意义呢?
1、比附、附会。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2、比方、比喻、比拟。本文已有足够的例证。
3、类比、比物。
4、象征、托物寄兴。 钟嵘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之说;宋人李仲蒙则强调“索物以托情调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汉人郑玄,以美刺释比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唐人陈子昂、白居易等均言比兴为寄托或称兴寄,
以上整理的四个可能的义项虽则极为粗略,但不难发现,只有类比义,笔者没有见着例证,这是不是说明,人们从来没有认为比兴之“比”有类比之义?
其实以上四个义项在意思上的交叉也很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前人的论述在含义上我们也不是很明确,如果说上述义项1比附、附会义可以跟义项3类比、比物合并成一个义项,那也只能说,要么是人们只顾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要么就是人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先人已经发现比兴之“比”有类比之义。
且看下面两个例子: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这里面运用了类比,而且通过类比来起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参考资料也都承认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是在所有提及比兴之“比”的地方,都还是说“比”为比喻义,这应该是典型的人云亦云了吧。
(二)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贺敬之 《回延安》
同《诗经》一样,《回延安》同样采用民歌形式,而且主要使用的是骈偶形式(这也许是《诗经》“六诗”之“比”),从现代比兴手法角度看,“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与“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之间,及“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与“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之间是典型的类比关系。
综上所述,比兴之“比”除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比喻义以外,还有类比,甚至象征等方面的意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如果说诗文中运用了一个比喻,而没有运用“兴”,它就是个一般的比喻,没什么特别的。既是“比”又是“兴”的,我们已经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即比兴手法。 比兴,即通过“比”来起兴。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说,比兴是凭借比喻、类比、象征等来起兴,不会再像以往那样,认为比兴只是单纯籍由比喻起兴了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35页
[2]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3]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那么,人们历来都是怎样解释“比”的呢?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对“比”作出的解释流传最广,“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对“比”的这些解释,笔者以为是正确的。
但是后来人们在解释“比”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比”解释成比喻,而且也往往都引用朱熹的解说。
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点说,赋就是直陈,比就是运用比喻,兴就是借物起兴”。[1]
再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上册第37页:“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事物生动形象”[2]
又如董亚平、田宜弘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第5页:“比”,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事物生动形象,给人真实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再有曹廷华主编的《文学概论》第134页:“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3]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众口一词,均言称“比”为比喻、比拟义。我所见到的教学参考资料也都把“比”解释成比喻。
第一个把朱熹的“以彼物比此物”之“比”解释成比喻的人已无从考证,但后来者难说不是以讹传讹。
换个角度想,我们现代诗文中的比喻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什么时候以“比”名之了?这至少说明,人们潜意识里讨论的是比兴之“比”,而非一般的比喻。
《周礼》“六诗”中最早提到“比”,那么“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周礼·春官》中有“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之说,后人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即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所说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休;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诗大序》中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是汉唐时期对《周礼》“六诗” 所作的解释,也是最早对“六诗”所进行的解说,但是“六诗”和“六艺”都不是“风、雅、颂”“赋、比、兴”这样的顺序和分类,很显然,这时的“六诗”应指《诗经》内容或形式上的六种类型(体裁),更没有时下的“比兴”之说。
依据商周时期甲骨文来判断此时“比”的含义应该说最为可靠,从甲骨文字形看,它是个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比”的本义是并列、并排。那么,作为“诗之体”, “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就是指《诗经》诗歌的六种体载,“比”是六种体裁之一,类似于骈体诗吧。
朱熹承袭了孔颖达“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之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到这时已完全把“比”视作“诗之用”而非“诗之体”了。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但朱熹并没说“比”是比喻之义,也许当时的语汇里没有“比喻”之说,那么“比”究竟可能有哪些意义呢?
1、比附、附会。 刘勰《文心雕龙》指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2、比方、比喻、比拟。本文已有足够的例证。
3、类比、比物。
4、象征、托物寄兴。 钟嵘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之说;宋人李仲蒙则强调“索物以托情调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汉人郑玄,以美刺释比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唐人陈子昂、白居易等均言比兴为寄托或称兴寄,
以上整理的四个可能的义项虽则极为粗略,但不难发现,只有类比义,笔者没有见着例证,这是不是说明,人们从来没有认为比兴之“比”有类比之义?
其实以上四个义项在意思上的交叉也很明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前人的论述在含义上我们也不是很明确,如果说上述义项1比附、附会义可以跟义项3类比、比物合并成一个义项,那也只能说,要么是人们只顾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要么就是人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先人已经发现比兴之“比”有类比之义。
且看下面两个例子: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陋室铭》
这里面运用了类比,而且通过类比来起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参考资料也都承认运用了比兴手法,但是在所有提及比兴之“比”的地方,都还是说“比”为比喻义,这应该是典型的人云亦云了吧。
(二)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贺敬之 《回延安》
同《诗经》一样,《回延安》同样采用民歌形式,而且主要使用的是骈偶形式(这也许是《诗经》“六诗”之“比”),从现代比兴手法角度看,“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与“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之间,及“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与“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之间是典型的类比关系。
综上所述,比兴之“比”除了人们普遍认可的比喻义以外,还有类比,甚至象征等方面的意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如果说诗文中运用了一个比喻,而没有运用“兴”,它就是个一般的比喻,没什么特别的。既是“比”又是“兴”的,我们已经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即比兴手法。 比兴,即通过“比”来起兴。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说,比兴是凭借比喻、类比、象征等来起兴,不会再像以往那样,认为比兴只是单纯籍由比喻起兴了吧。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35页
[2]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3]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 【发布时间】2015/9/8 10:23:05
- 【点击频次】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