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作者】 缪兴钦 孙士芹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朱保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实践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应以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是——以读为基础,并在读的基础上加强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而不是靠讲解和接受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语文实践主要是多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的感悟、积累、运用语文知识。
        一、多读。 
        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着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现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 
        首先,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 
        其次,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水平。小学生年龄幼小,对反复阅读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读的兴趣,朗读、默读、诵读相互穿插;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相互交替;引读、听读、品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和补充读相互变换。通过教师示范、同学评议、必要的技巧指点等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再次,就是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赏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 
        二、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老师们进行了大量地探索。但是,课堂上仍然表现出大量的费时低效、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我认为要指导好学生“朗读感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 
        (1) 整体感受,抓住核心。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叫中心内容。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语篇方面,信息冗余度大,意义灵活;语用上,贴合情景,意趣悠远。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感悟。从一堂课的角度讲,如何正确快速的整体把握课文,抓住课文的核心,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整体把握得好,核心内容找得准,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在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板题后首先解释“天堂”(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然后请同学们自读《鸟的天堂》,说一说读后的感受——意指:“你认为鸟的天堂怎样啊?有什么特点啊?”一般,学生较容易说出鸟的天堂“很美”、“鸟很多”。这就基本抓住了课文的核心部分。继而可以以次辐射重点段落及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哪段写了鸟的天堂的美呀?你认为哪句话、哪个词最能表现天堂的美呀?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本文仅讲了些大榕树的美吗?还写了它的什么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找出大榕树的第二个特点“大”,进而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感悟到鸟的天堂 “大而美”。 
        三、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话、精彩句段,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四、运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学段目标中也都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运用中,还要加强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意思的,纯粹的单项训练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必引.阅读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曾祥芹、韩雪屏.国外阅读研究.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期。
        5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6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特点.心理学报,1992年第4期。
  • 【发布时间】2015/9/8 10:17:14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