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家庭教育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家庭教育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特别是其家庭经济收入、家长文化程度;家长对智障儿童的接纳度、亲子互动、家庭教育投资等方面,影响着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促进其社会适应、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五个因素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智障儿童 社会性发展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智障儿童除了学校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生活,在家长的抚育下长大。因此,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都会直接影响智障儿童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智障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智障儿童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智障儿童存在或隐藏的障碍,挖掘智障儿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了解我校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现状、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度,并根据调查结果,为规划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切实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取样
本研究抽取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儿童(以培智二年级、培智三(1)班、培智三(2)班为主)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采用团体测验的方式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共发放量表32份,回收31份,回收率97%,有效量表31份,有效率97%。在其有效量表数据中,男生为12人,女生为18人;年龄分布在10岁左右,障碍程度为中轻度。
(二)工具及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中涉及的样表为《低段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在编制时主要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会昌老师1994年做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选编后的问卷主要选取了其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进行研究。各维度全部为正面问题,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在此项目上发展越好。
2.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本文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三位在社会性各项维度及总分上表现突出的儿童家长进行深入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为家庭教育环境状况以及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依据预先设定好的访谈提纲对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尽量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以寻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环境特征为目的,并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优良环境的创设。
3.统计工具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环境现状
1.家庭客观教育环境现状
(1)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本研究将家庭月收入划分为5等级,分为500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以上。其中500以下有7份,占22.6%,500-1000元有10份,占32.3%,1000-2000元有11份,占35. 5%,2000-4000元有3份,占9.7%。由此可见,所调查的智障孩子家庭的经济收入多数处于1000-2000元,高收入2000-4000元较少,及4000元以上的没有。
(2)父母文化程度
本研究将父母的文化程度按照等级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选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有26份,占83.9%,高中或中专有5份,16.1%;母亲文化程度选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有27份,占87.1%,高中或中专有4份,占12.9%。
由此可见,所调查的智障儿童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多数处于初中及初中以下程度。
2.家庭主观教育环境现状
(1)家长接纳态度
经调查发现,接纳态度好的家庭占19.4%,中等的占38.7%,接纳态度差的占41.9%。由此可见,所调查对象家庭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较差。
(2)亲子互动
在亲子互动方面,互动较好的没有,互动中等的占25.8%,互动差的占74.2%。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所调查对象家庭对智障孩子的期望较低,主要希望其衣食无忧,对于亲子互动方面的关注度较少。
(3)家庭教育投资
经调查发现,对智障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选项中,极少部分的占6.5%,小部分占58.1%,较大部分占。且95.6%的支出用于智障孩子的生活用品上,用于康复训练、益智玩具、儿童读物的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所调查的对象家庭中,家长最主要是关注智障儿童的温饱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
(三)家庭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家庭客观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家庭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检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领域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可能会更好。其中的意志品质、道德品质趋势不明显。
(2)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检验
由调查可看出,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存在正相关,及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会更好,其中的社会技能及自我概念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关度较高,意志品质与父母文化程度相关度不大。
(3)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父母职业上的差异检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与父母的职业高低均存在正相关。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个领域可能越好。而意志品质的发展与父母的职业高低关系不明显。
2.家庭主观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家长接纳态度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与父母的接纳态度均存在正相关。即父母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越好,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更好。
(2)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亲子互动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社会适应与亲子互动的好差均存在较大相关度。其中亲子互动越好,孩子在这几方面的发展越好。而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亲子互动的好差关系不明显。
(3)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教育投资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社会适应与是否为家庭教育投资的比例均存在正相关。其中家庭教育投资越多,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越好。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教育投资的比例关系不明显。
四、讨论和建议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当前我校所调查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职业等客观环境上多数处于底层;在主观环境方面中的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比较差、觉得养育智障孩子是一件麻烦的事,智障孩子的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家长缺乏适合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根据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讨论和建议:
(一)优化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调查结果反映出:所调查智障儿童中单亲家庭较普通儿童的比例大,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居住在农村,且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居多,且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多数家庭会选择再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根据这种状况,建议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能多帮助这类智障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对于低保的申请条件对该类儿童家庭可以适当多考虑。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智障孩子一部分是由于生产时缺氧等原因所致,而父母年纪偏大或者父母智力有障碍的父母占有一定的比例。建议计生部门可以多去基层做优生优育方面的宣传,避免智障孩子的出生。对于留守智障儿童家庭,父母应多与老师、孩子联系,让留守智障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客观环境,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优化家庭教育主观环境
1.正确的接纳智障孩子,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
特殊孩子的到来,无疑会给家庭身心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所调查的对象,孩子的家庭家长本来生活举步维艰,加上对特殊孩子的生活、教育无策等因素,大多数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接纳态度较差。但家庭是智障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家长应该从内心接受智障儿童,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多给他们关爱,带智障儿童参与社区生活、带孩子走亲访友等举措都可以为智障儿童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增加亲子互动,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智障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他们成长中的重要的人,理所当然承担着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任。父母及家庭成员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智障儿童迈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智障儿童健全的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作为家长,在注重智力以及各方面特长发展的同时,也要寻求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陪孩子游戏、聊天、看电视等亲子活动增加彼此的亲密感,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在各种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儿童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遵守各种纪律等。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做好儿童效仿的好榜样。
3.增加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发展
本调查中,家长对学校可以创办家长学校表现出较高热情,同时,家长认为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还有家长会、电话交谈、个别咨询等几种方式。学校为了促进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可以从这几方面为智障孩子家庭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特殊儿童家长在养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经调查发现,家长迫切希望国家各部门完善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智障儿童及其他特殊儿童的生存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教育、康复等信息提供和专业指导以及经济支持。在支持形式上,家长对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专业指导,开办培训班,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提供上门服务等活动方式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黄晶晶等,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
【2】蔡卓倪、李敏、周成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
【3】江小英、黄英,我国大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
【4】江雪,基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概念分析[J].观察思考,2012年。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 智障儿童 社会性发展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个无声的老师,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智障儿童除了学校生活,基本上都在家庭中生活,在家长的抚育下长大。因此,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都会直接影响智障儿童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对智障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智障儿童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智障儿童存在或隐藏的障碍,挖掘智障儿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所以,本研究旨在了解我校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现状、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度,并根据调查结果,为规划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切实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取样
本研究抽取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儿童(以培智二年级、培智三(1)班、培智三(2)班为主)的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采用团体测验的方式完成原始数据的收集。共发放量表32份,回收31份,回收率97%,有效量表31份,有效率97%。在其有效量表数据中,男生为12人,女生为18人;年龄分布在10岁左右,障碍程度为中轻度。
(二)工具及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该方法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中涉及的样表为《低段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在编制时主要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陈会昌老师1994年做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选编后的问卷主要选取了其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进行研究。各维度全部为正面问题,得分越高,表明儿童在此项目上发展越好。
2.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本文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对三位在社会性各项维度及总分上表现突出的儿童家长进行深入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为家庭教育环境状况以及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依据预先设定好的访谈提纲对儿童家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尽量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以寻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环境特征为目的,并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优良环境的创设。
3.统计工具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环境现状
1.家庭客观教育环境现状
(1)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本研究将家庭月收入划分为5等级,分为500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以上。其中500以下有7份,占22.6%,500-1000元有10份,占32.3%,1000-2000元有11份,占35. 5%,2000-4000元有3份,占9.7%。由此可见,所调查的智障孩子家庭的经济收入多数处于1000-2000元,高收入2000-4000元较少,及4000元以上的没有。
(2)父母文化程度
本研究将父母的文化程度按照等级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选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有26份,占83.9%,高中或中专有5份,16.1%;母亲文化程度选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有27份,占87.1%,高中或中专有4份,占12.9%。
由此可见,所调查的智障儿童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多数处于初中及初中以下程度。
2.家庭主观教育环境现状
(1)家长接纳态度
经调查发现,接纳态度好的家庭占19.4%,中等的占38.7%,接纳态度差的占41.9%。由此可见,所调查对象家庭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较差。
(2)亲子互动
在亲子互动方面,互动较好的没有,互动中等的占25.8%,互动差的占74.2%。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所调查对象家庭对智障孩子的期望较低,主要希望其衣食无忧,对于亲子互动方面的关注度较少。
(3)家庭教育投资
经调查发现,对智障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选项中,极少部分的占6.5%,小部分占58.1%,较大部分占。且95.6%的支出用于智障孩子的生活用品上,用于康复训练、益智玩具、儿童读物的几乎没有。由此可见,所调查的对象家庭中,家长最主要是关注智障儿童的温饱问题,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
(三)家庭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家庭客观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家庭经济地位上的差异检验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领域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明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可能会更好。其中的意志品质、道德品质趋势不明显。
(2)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检验
由调查可看出,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道德品质及社会适应方面均存在正相关,及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会更好,其中的社会技能及自我概念与父母的文化程度相关度较高,意志品质与父母文化程度相关度不大。
(3)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父母职业上的差异检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与父母的职业高低均存在正相关。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个领域可能越好。而意志品质的发展与父母的职业高低关系不明显。
2.家庭主观环境对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家长接纳态度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社会适应与父母的接纳态度均存在正相关。即父母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越好,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更好。
(2)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亲子互动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社会适应与亲子互动的好差均存在较大相关度。其中亲子互动越好,孩子在这几方面的发展越好。而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亲子互动的好差关系不明显。
(3)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在教育投资上的差异检验
所调查的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社会技能、自我概念、社会适应与是否为家庭教育投资的比例均存在正相关。其中家庭教育投资越多,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在这几方面越好。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的发展与教育投资的比例关系不明显。
四、讨论和建议
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当前我校所调查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及父母职业等客观环境上多数处于底层;在主观环境方面中的对智障孩子的接纳态度比较差、觉得养育智障孩子是一件麻烦的事,智障孩子的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家长缺乏适合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根据调查中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讨论和建议:
(一)优化家庭教育客观环境
调查结果反映出:所调查智障儿童中单亲家庭较普通儿童的比例大,家庭收入普遍较低,大多数居住在农村,且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外出打工居多,留守儿童居多,且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多数家庭会选择再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根据这种状况,建议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能多帮助这类智障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对于低保的申请条件对该类儿童家庭可以适当多考虑。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调查的智障孩子一部分是由于生产时缺氧等原因所致,而父母年纪偏大或者父母智力有障碍的父母占有一定的比例。建议计生部门可以多去基层做优生优育方面的宣传,避免智障孩子的出生。对于留守智障儿童家庭,父母应多与老师、孩子联系,让留守智障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客观环境,智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优化家庭教育主观环境
1.正确的接纳智障孩子,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
特殊孩子的到来,无疑会给家庭身心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于所调查的对象,孩子的家庭家长本来生活举步维艰,加上对特殊孩子的生活、教育无策等因素,大多数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接纳态度较差。但家庭是智障儿童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家长应该从内心接受智障儿童,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多给他们关爱,带智障儿童参与社区生活、带孩子走亲访友等举措都可以为智障儿童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增加亲子互动,促进智障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长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智障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他们成长中的重要的人,理所当然承担着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任。父母及家庭成员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智障儿童迈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智障儿童健全的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作为家长,在注重智力以及各方面特长发展的同时,也要寻求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通过陪孩子游戏、聊天、看电视等亲子活动增加彼此的亲密感,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在各种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儿童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遵守各种纪律等。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言教不如身教,做好儿童效仿的好榜样。
3.增加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促进智障儿童社会发展
本调查中,家长对学校可以创办家长学校表现出较高热情,同时,家长认为有效的家校合作形式还有家长会、电话交谈、个别咨询等几种方式。学校为了促进智障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可以从这几方面为智障孩子家庭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特殊儿童家长在养育子女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经调查发现,家长迫切希望国家各部门完善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智障儿童及其他特殊儿童的生存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教育、康复等信息提供和专业指导以及经济支持。在支持形式上,家长对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专业指导,开办培训班,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提供上门服务等活动方式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黄晶晶等,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
【2】蔡卓倪、李敏、周成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
【3】江小英、黄英,我国大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
【4】江雪,基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家庭教育概念分析[J].观察思考,2012年。
- 【发布时间】2015/9/8 9:55:56
- 【点击频次】410